科技赋能就业“AI时代”残障人士就业有了新路径-新华网
首页> 正文

科技赋能就业“AI时代”残障人士就业有了新路径

2025-07-24 08:55:09
来源:兰州晚报

  原标题:科技赋能就业“AI时代”残障人士就业有了新路径

  学员正在练习

  培训讲师在为学员授课

  近日,由兰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孵化的首批残疾人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项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严格培训与考核,首批8名残疾人学员凭借出色的技能和毅力,顺利拿到了专属工号,正式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更令人振奋的是,其中3名优秀学员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成功被兰石集团录用,实现了稳定就业的梦想。

  残疾人就业工作,关乎着残疾人的尊严,彰显着残疾人的价值,更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一汪“源头活水”。近年来,兰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依托“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残疾人就业创业环境、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打造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基地,助力残疾人增技增收,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方寸屏幕间拓展新世界

  7月20日,在兰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业工坊中,26岁脑瘫青年毛瑞兵正聚精会神地坐在电脑前,用不太流利的右手操作着鼠标,将一张张照片上的衣服、包等商品的信息框选出来、标记核对。

  如同现实版《小小的我》中的主人公“刘春和”,身体的缺陷让毛瑞兵手脚不太协调,右手尤其费力,讲话口齿不清,做任何动作都比别人慢一拍,但是热情阳光的性格让他仿佛不惧怕任何新的尝试和努力。“人工智能训练师对鼠标的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一开始我们都很担心他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没想到毛瑞兵凭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成功掌握了培训内容。”现在,毛瑞兵一天已经能完成近800项数据标注,达到培训标准水平。

  毛瑞兵他们所从事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作为人工智能训练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通过人工将图片、文本等原始数据,汇入人工智能庞大的学习库,为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提供素材。这一看似基础的工作,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石,从自动驾驶到智能语音识别,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标注数据支撑。

  2020年,“人工智能训练师”正式成为新职业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新兴职业,这份工作对体力要求相对较低,主要依赖智力、专注力,成为许多残疾人就业的新选择。

  31岁残障青年杨智文培训两周就成为首批获得专属工号的学员,并且凭借优秀的表现赢得了本地国企兰石集团的青睐,成功获得录用通知。

  杨智文7岁那年遭遇车祸,右下肢落下残疾,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物流公司做行政工作。一直想要尝试新兴就业领域的他,在看到兰州市心连心的残疾人人工智能训练师‌就业培训班时眼前一亮。经过两周的密集培训,从最初对工具的生涩摸索,到理解不同场景下标注规则的微妙差异,杨智文已能熟练驾驭这项数字技能。“现在一天标注1000多个数据点,效率比较稳定了。”杨智文语气中透着一份自信。

  数字时代构筑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新生态

  杨智文他们成功转型的背后,是兰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数年来在残疾人就业服务领域持续深耕的成果。

  中心理事长郭淑芳对此感触尤深:“我们始终坚信,残疾人蕴藏着巨大的职业潜能。关键在于,如何破除障碍,精准匹配适合他们的岗位,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她眼中,一份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收入:“走出家门、获得工作、结交朋友,对于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非凡。”

  “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项目是我们精心筛选和打造的‘试验田’,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数据标注的市场需求很大,我们的培训内容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力求让学员‘毕业即能上岗’。”北京如常集团项目培训讲师陈鸿飞说,经过培训,学员日均标注量超1000条,收入日均达80-100元。“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残疾人也能搭上数字浪潮的快车,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实现高质量就业。”下一步,就业工坊还将增加在线客服、电商直播运营等互联网岗位,为肢体、言语和听力残疾人员进一步拓宽职业选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任泽昕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