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临泽,不止因丹霞绚烂而惊叹,更因绿野千里而治愈,因田园牧歌而安宁。但细看地理位置上的临泽,却是一个被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环抱的县域,长期与沙为邻,总是遭受着沙尘的侵袭与困扰。如今,何以有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常年聚全县之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黑河临泽段景色如画
造林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炎炎烈日下,来到临泽县北部沙区,笔直的杨树列队成防风林带,成片的梭梭林长势喜人,虬劲的红柳丛绽放着粉紫花穗,沙拐枣的橘红色果实点缀沙丘,骆驼刺在沙地上星罗棋布,林业人织就的绿色网格在这里依次更迭,逐步深入到沙漠腹地。更令人惊喜的是,长期生存在沙漠腹地与风沙为伴的白沙蒿、碱蓬、芦草等原生植被也得到自然恢复,与人工林形成错落有致的生态群落,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这里被照顾的真好!”
整齐划一的梭梭林茁壮生长
“这是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执着坚守的成果,60、70年代的老林业人是通过手提肩扛的方式造林,没有开沟换土和大面积换土技术,只能在荒滩沙窝里开穴栽树补树,条件艰苦,成活率低,现在好了,机器和技术越来越先进,造林绿化的工效比真的提高了。”长期奋战在林业一线的李天林说。
临泽县干部群众在方草格内栽植梭梭苗
在临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点任务,每年春暖时节,挖掘机、开沟机等大型机械在规划好的生态林带划出整齐的沟壑,快速整地、挖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人机互动”,热火朝天地开启一年一度的林木补植和梭梭栽植。全县多年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2.01万亩,义务植树220余万棵,在沙漠前沿营造防风固沙林带21.3万亩,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带达187公里,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展蔓延,被命名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临泽得到生动实践。
造林是播撒希望,护林是守护未来。
为了更好地守护林区树木和植被健康生长,临泽县根据县域林木的分布特征,精细划分责任区域12个,设置县、镇、村三级林长261名,聘用护林员46名,建立巡林护林制度,实现了每一片林木都拥有专属守林人。同时,该县巡林护林工作注入了科技力量,在各林场启用“森林眼”“森林资源监测系统”等智能平台,全力构建“人防+技防”和“空天地”一体化巡护模式,对森林资源以及林区防火等重点环节实施全方位、动态化24小时监控,实现数据快速更新与智能查询分析,极大提升了管护效率与科学性。
守林员正在查看林木生长情况
工作人员正在用无人机查看林木
林木和植被能否得到高效守护,及时充足的灌溉也至关重要。“以前流沙河的水位较高,水可以直接流进林区,不需要人为干预,林区就可以得到充分灌溉,后来随着水量减少,林区时不时就会出现干旱问题。”正在维护供水设施的临泽县沙河林场南板滩管护站护林员贺顺龙说。
为了应对解决好这一问题,各镇、各林区在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四水四定”原则的前提下,抢抓黑河来水充沛、农业灌水尚未开始的有利时机,全面开展林木灌溉浇水工作,确保应灌尽灌,让林木“喝饱水”“铆足劲”,有效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该县还率先巧妙探索“再生利用水”使用,即把城区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达标排放中水通过管道全部用于林区灌溉,补充灌溉水源,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我们要让每一滴可以利用的水都流入我们的林区。”临泽县沙河林场新丰管护站护林员白庚激动地说。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早年间,临泽人植树造林的初衷,是保护良田不受风沙侵袭,在一场又一场的防御战中,改变了全县的生态大环境,后来我们又聚全县之力向沙漠进军,发起了治理沙漠的攻坚战,取得了‘绿进沙退’的积极成效。如今,我们开始向沙漠要效益,通过肉苁蓉等沙生植物的种植以林养林,今后,我们还要利用科技手段,激发新的治沙动能,进一步推动生态效益转化。”县自然资源局何晓星说。
鸭暖镇鸿宝康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正在晾晒枸杞
收获肉苁蓉的群众喜笑颜开
板桥镇西湾村积极探索出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统筹培育发展林下特色产业,对接企业打造500亩转弯河生态林下经济示范点,试种艾草、谷子、葵花等经济作物,有效提升了林地综合利用率。同时,为该林地架设供水管网、修建蓄水池与管理房,同步配套水肥智能一体化设备,进一步实现了林地灌溉效率与精细化管理水平。鸭暖镇小鸭村主动盘活黑河大林带闲置林地资源,村党总支牵头整合50亩林下空间,创新“以林养鹅、以鹅育林”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走起了生态效益与集体经济“双赢”的路子,成为该县“向沙漠要效益”的典型缩影。
临泽县鸭暖镇“以林养鹅、以鹅育林”
近年来,临泽县坚持以“优布局、调结构、增产能、提效益”为导向,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盘活林地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壮大沙区特色产业,积极推动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菌业,激励引导社会资本、广大群众发展肉苁蓉、红枣、葡萄、枸杞、文冠果、肉牛等沙产业基地20多个,培育沙产业经营主体58家,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形成“治沙造林+生态修复+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反哺当地群众,使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吸引了一批企业和群众等社会力量积极加入,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木资源管护、推进防沙治沙凝聚起更多力量。(张敏凤 蔡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