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07-23 17:35:06 来源: 嘉峪关日报

活力之城向未来——嘉峪关市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7-23 17:35:06     来源: 嘉峪关日报
字体:
分享到:

  生态美丽、时尚现代、诗意栖居,这是城之于人的最美遐想和神往。

  秉承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峪关市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系统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断擦亮“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靓丽底色。

  实施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华路等一批主辅干道、硬件设施翻新升级;

  连续30年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绿化覆盖率达41.05%,形成了“出门见绿、随处见景”的城市绿色生态圈;

  持续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服务保障力度,连续两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持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12345”热线办结率和满意度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

  实践证明,做好城市工作就是在为经济发展蓄积动力之源,就是在为美好生活构筑民生之基,就是在为区域竞争夯实立身之本,就是在为农村问题寻求破解之道。

  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把城市建设得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已成为嘉峪关阔步行进在高质量发展壮丽征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城市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规划是纲,纲举则目张。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建市60多年来,嘉峪关时刻坚守一个原则和底线:“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得起历史检验”。

  60年的披荆斩棘,60年的守正创新,今天,那标刻着嘉峪关精神坐标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就是明证和见证。

  嘉峪关,一座白手起家的城市,一座创业铸就的城市,一座文化寻根的城市,如若没有科学规划的高瞻远瞩、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定力,怎能迎来永续发展的一派绚烂曙光?

  蹚过60年的艰难跋涉,迎来风华正茂的荣光绽放。看今朝,嘉峪关的城市规划建设仍处于动态更新和持续完善的高瞻审思之中。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使然,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嘉峪关深知:城市规划必须头脑特别清醒、心中特别有数,最关键的就是扣准城市定位谋思路、定规划、强引领。

  嘉峪关是工业旅游城市,这些年,嘉峪关坚定不移突出工业旅游城市这个基本定位,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需求,持续完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安全韧性的总体格局。

  历经60年的发展,第一版规划确定的总体格局始终没有变,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方向始终没有变,从“一块地”绘就“一张图”,再到建起“一座城”的演变图景愈发清晰。

  “现在不具备条件做的可以暂时不干,留到将来再干,给未来要留足空间,不能让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的障碍。”立足当前想,更着眼未来思,嘉峪关思虑笃定、谋远虑深。

  开方就得把着脉来,前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到不留遗憾。从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角度出发,嘉峪关牢牢把住“戈壁绿洲·现代都市”的城市风貌定位,前瞻性规划路网结构,全力营造文化亮城、绿带环城、碧水入城的特色景观设计意象。

  如果说规划设计是一门艺术,那么“一张图”则恰似一枚鲜花,如若没有“多规”的绿叶作映衬,何来美不胜收之赏心悦目?

  从积极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新路径切入,嘉峪关全方位健全“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市域一单元一地块”三级规划传导体系,努力将规划实施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各方面。

  目前,嘉峪关按照全域城市化建设的设计路径,加快推进和完善水资源、城市更新等专项规划编制,不断构筑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城,所以盛民也。

  城市的核心是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

  群众的需求是什么?“衣食住行、安居乐业。”这就是说,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久久为功、接续用力。

  聚焦群众更高需求,嘉峪关倾力发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事业,加快解决学位供需矛盾、医疗软件不足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升级15分钟社区中心、10分钟邻里中心、5分钟街坊中心三级社区生活圈。

  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嘉峪关积极创建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加强医养康养一体化服务,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建设公办托育服务网络,努力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聚焦特殊群体需要,嘉峪关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关爱帮扶体系,完善城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制度,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是核心、更是本本,这毋庸置疑。但是,城市的繁荣与否、昌盛之效,从来都是与城市的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可以说,无产业,城市则无依凭。

  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把产业培育得杠杠的、发展得壮壮的,让一方产业激活一方天地。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嘉峪关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的典范城市。

  围绕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补齐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深化“标准地”、基础设施“建管养”模式等改革,实现产业与城市空间整合、要素畅通、功能叠加。

  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两手抓”,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孵化,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打造基础产业备份基地,提升产业对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吸附能力,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污染排放集中、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的区域。人民城市为人民,必须创造更加优良的人居环境。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嘉峪关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统筹做好园林绿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厚植城市发展的底色。

  坚持以水定绿,嘉峪关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加快实施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深入推进居民小区、街头游园、公园景区绿化升级改造,全方位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公园城市”。

  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嘉峪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持续强化用水总量、定额和效率控制,全面提高再生水高效利用水平,加快建成全国节水型城市。

  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嘉峪关深入开展低效失效环保设施排查整治、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推进重点河湖保护治理和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坚守人民城市之本,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徐徐铺陈在嘉峪关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一撇一捺之中。

  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城市管理涉及设施运行、交通秩序、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没有精细化管理,很难发挥城市应有功能,更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像绣花一样精细,体现的是对城市管理精度的要求。

  这些年,嘉峪关以百姓需求为牵引,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努力将城市的“问题清单”变为市民的“幸福清单”。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老城提质、新区扩容并举,切实提高城市宜业、宜居、宜游度和竞争力、承载力、吸引力。

  围绕重点区域改造、综合交通提升、生命线建设三大工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托,以关城大景区、火车站、老旧厂区等片区为重点,扎实推进居住环境提质升级。

  特别是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嘉峪关加快谋划生活垃圾循环产业园建设,一体化推进垃圾焚烧处理、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有害垃圾处置。

  从大处落笔,把揪心事办到暖心处;从小处探究,把绣花功练到精微处。这些年,嘉峪关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破解城市管理难题。

  探索设立“潮汐市场”,统一规划点位、设置要求、管理标准;劝导养犬人文明规范养犬、遛狗牵绳;协同联动城市管理、街道社区、房产服务中心、物业等部门,切实将城市管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嘉峪关聚焦“品质提升、服务增效”,不断以高效能社区治理助力精细化治理落地落实。

  在钢城街道,独居、空巢、孤寡、留守、失能人员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有效将各类特殊群体纳入服务视线;睦邻驿站、幸福树下议幸福等议事平台,让“身边琐事”在共商共议中轻松化解;邻里一家亲、红歌传唱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不断增强对城市文化的辨识度和认同感……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如果说社区基层治理是强大保障的话,那么数智化管理就是有力支撑。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加速演进,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强化数字赋能,嘉峪关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以“互联网+城市管理”的方式,充分利用“雪亮工程”对城市市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形成了智慧平台与一线执法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智慧城市管理的质效。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锚定目标、苦干实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嘉峪关必将开创人民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亮)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