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据描绘千年椒乡的产业振兴之路 《武都花椒品牌发展蓝皮书》陇南发布
盛夏七月,椒香满陇。7月20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政府共同推出的《武都花椒品牌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陇南市武都区正式发布。同期举办的“椒香探古道”访谈及产销对接会,更将全方位展现这颗“红珍珠”从千年古道走向现代产业的振兴历程。
图为发布现场
本次活动是“2025中国・陇南・武都花椒产销对接会”的核心环节,活动由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区政府主办,新华社甘肃分社等单位承办,将汇聚政产学研各界代表、主流媒体及企业代表共80余人,共同见证这一花椒产业年度盛事。
武都花椒:从“蜀椒出武都”到全国产业标杆
作为中国花椒原产地之一,武都素有“千年椒乡”的美誉。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蜀椒出武都”,印证了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唐代时,武都花椒更被列为贡品,以“色红油亮、粒大饱满、麻香纯正”的特质享誉中外。
图为正待采摘的武都花椒
历经30余年深耕,武都花椒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集群。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覆盖白龙江、北裕河等6大片区,建成8处万亩基地、108处千亩基地,人均种植面积近3亩。2025年预计产量达7100万斤,综合产值突破37.5亿元,持续保持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及农民收入占比“四个全国第一”。
蓝皮书:解码产业密码,构建花椒评价新体系
作为全国首个花椒产业蓝皮书,本次发布的报告以“市场韧性、传播声量、消费洞察”为三大核心维度,系统剖析武都花椒的产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图为2024-2025产年全国综合花椒指数与武都综合花椒指数走势对比图
在市场韧性方面,武都花椒表现优异。首先,武都花椒在价格行情低迷时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在2023-2024产年全国行情下行期,武都花椒价格指数仍高于全国综合指数16.67%,凭借出色的“价格抗跌”能力,在市场中保持了较高的价格水平。其次是领涨标杆,在2024-2025产年全国花椒行情复苏期,武都花椒价格率先反弹,涨幅达28%,远超全国14%的平均水平,充分印证其卓越品质与市场领导力。
传播声量也成为了武都花椒破圈的翅膀。近年来,武都区政府高度重视武都花椒品牌建设,“甘味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三级认证体系正有效畅通“优质优价”的正向循环,市场认知度与认可度持续稳固。研究团队对比全国13大花椒品牌网络传播声量的结果,就十分直观地证明这一点,从图中可以看到,2024年武都花椒品牌网络传播声量达到15845条,处于全国花椒地理标志品牌第一梯队,传播力和影响力突出。
图为全国13个花椒地理标志品牌网络传播声量
消费洞察则基于电商大数据,指出花椒消费呈现“多元化、场景化”趋势:武都花椒借助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以及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成效显著。“据我们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武都花椒的市场主体数量及上架商品数量均创下新高。”新华指数主任助理汪伟坚表示。
蓝皮书还收录了新华・中国(武都)花椒价格指数的最新运行数据。该指数自2020年发布以来,已成为种植户、经销商、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覆盖全国9大红花椒主产区及3大青花椒产区,每旬发布的价格动态被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新华财经等平台收录,堪称花椒产业“晴雨表”。
同期活动:探古道文脉,促产销融合
蓝皮书发布当天,多项特色活动同步开展,全方位激活花椒产业活力。
“椒香探古道——千年商路上的味觉传奇”访谈活动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安智教授、茶马古道研究学者及地方文旅代表,探寻武都花椒与北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从北魏时期的文献记载,到唐宋马帮将花椒运往藏区、青海的贸易往事,再到古道遗迹(如官道岭、碧口古镇)中的花椒记忆,解码“一粒花椒串联的文明迁徙史”。
图为活动现场
产销对接会则聚焦产业实效,设置多个重磅环节,除蓝皮书发布外,还包括花椒市场趋势解读、重点企业与采购商签约及优秀经营主体表彰等。现场设“电商直播专区”,邀请网红达人现场带货;“产品体验区”展示鲜椒、花椒油、花椒面膜、花椒味零食等深加工产品,展现“全产业链开发”成果。
从千年古道的马帮铃声,到电商直播间的实时订单,武都花椒正书写着“小作物撬动大产业”的振兴故事。此次蓝皮书发布与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将为花椒产业提供权威发展指南,更将推动武都从“花椒之都”向“品牌强区”跨越,让这抹“陇上红”香飘更远、惠及更多农户。(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