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里塬平房区曾经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城市更新中的“洼地”,密集的房屋与逼仄的巷道交织成不足三米的狭窄通道,破损的路面与老旧的排水系统常年困扰着居住在此的居民。每逢雨季,泥泞裹足、积水漫道,出行如履薄冰。
“城市规划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崆峒区西郊街道广场社区紧扣这一理念,将“为民办实事”与基层治理、文明创建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幸福底色·寻常巷陌”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让老巷道焕发新生机。
崆峒区西郊街道广场社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施工现场(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单向决策”到“双向奔赴”
党建引领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西郊街道广场社区以党组织为纽带,通过党员干部包抓网格机制,组织党员志愿者、网格员化身“民情侦察兵”,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深入巷道院落“把脉问诊”。围绕道路修缮与管网更新开展两轮“民意攻坚战”,累计发放意见征求书600余份,覆盖居民282户,梳理出“道路坑洼积水”“排水沟堵塞”“夜间照明缺失”等67条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征集到的居民反馈问题和诉求,社区党委携手西郊街道党工委、住建部门实地勘察10余次,召开党建联席会、协商议事会4场次,以“解剖麻雀”的细致推敲“路面硬化+管网改造+路灯增设”的“民生套餐”,社区干部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攻坚,用“脚底板”丈量民心,以实干指数换取群众信任指数。
崆峒区西郊街道广场社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施工现场(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千篇一律”到“量身定制”
施工期间,西郊街道广场社区党委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后提升”的原则,针对平房区“房屋密集、管网老化、设施薄弱”的痛点,对南区6条巷道实施“手术式”改造,铺设混凝土路面8056.5平方米,更换老化供水管网3200米、新建污水渠3200米,彻底终结“雨天看海”的历史。
与此同时,创新“环境-安全-民生”三位一体管控机制,成立由社区党员、居民代表、施工方组成的“监督突击队”,每日巡查进度、协调解决施工噪音、交通疏导等矛盾。针对扬尘问题,协调洒水车每日8次作业,对裸露土方实施绿网全覆盖;针对停水难题,设立临时供水点、开放周边公厕,并为独居老人提供“送水上门”服务,让民生工程更有温度。
改造后的背街小巷(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一时畅通”到“持久宜居”
改造不是终点,而是长效治理的新起点。为不断巩固修路成果,西郊街道广场社区党委构建“党建+网格+居民自治”的长效机制,将道路养护纳入网格化管理,划分党员责任区,由网格员定期巡查路面状况,推行“巡查-反馈-处置”闭环流程。打造“爱心银行”志愿服务平台,鼓励居民通过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等方式参与道路维护,形成“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共治格局,让“修好一条路”升级为“扮靓一片区”。
“看着坑洼的路一天天变平整,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政府和社区把好事办到了咱心坎上了,我们打心眼里支持!”居民刘大姐在施工现场感慨道。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将高质量完成其余6条巷道改造任务,同时推进照明亮化、消防设施升级等工程,真正让老旧平房区旧貌换新颜,让居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崆峒区西郊街道广场社区党委副书记王存源说。(梁璐 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