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七月,骄阳似火,崆峒区的广袤田野间却涌动着比烈日更炽热的繁忙。麦收的余韵尚未散尽,一场关乎“菜篮子”与“钱袋子”的复种蔬菜战役已火热打响,科技的力量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目光聚焦至白水镇打虎村,小麦离田后的土地,经过及时灭茬除草,正迎来胡萝卜的复种新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田间主角是隆隆作响的智能机械与精准的卫星定位。只见播种机在广袤的土地上自如穿梭,农人再不用亦步亦趋,一次行进便优雅地完成了起垄、播种、打药、铺设滴灌带等多重使命。
种植大户潘峰抚摸着整齐的田垄,笑意从眼角漾开:“这些‘铁牛’可真是帮了大忙。省下大把人工不说,种出的胡萝卜出苗齐刷刷,株距均匀,条形顺溜,口感更是没得挑。估摸亩产能冲到8000斤左右,一亩地的效益稳稳突破8000元。”
这高效线播与精准滴灌的结合,正是崆峒区蔬菜生产迈向机械化的生动缩影。
复种蔬菜,何以成为崆峒区农业的焦点?答案深植于乡村振兴的沃土与蔬菜全产业链蓬勃发展的脉络中。
崆峒区将其视为保障市民“菜篮子”丰盈、鼓起农民“钱袋子”的关键一招。围绕“稳面积、调结构、促增收”的核心目标,积极探索“两茬田”种植模式,巧打时间差,将夏收后的“空白期”转化为秋菜生长的“黄金期”,实现了从一年一茬到一年两茬,甚至两年三茬的转变,让有限的土地释放出倍增的效益,农户也得以拥抱“一年两收”的喜悦。
好收成离不开好技术。为全面提升复种蔬菜的品质与效益,崆峒区打出“革新组合拳”:集约化育苗移栽技术育出健壮秧苗,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耕作效率,绳带定量播种技术确保种子精准分布,水肥一体化则如同精密的营养师,在节水节肥、减少污染的同时,悄然提升了蔬菜的内在品质。这套科技“组合拳”四两拨千斤,让胡萝卜、大白菜、甘蓝等复种蔬菜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据了解,今年,全区计划完成复种蔬菜6万亩,截至目前,已有5.5万亩土地披上绿装,预计7月下旬将全面完成种植。
从金色麦浪无缝切换到青翠菜畦,农业科技如无形的甘泉,为古老的土地注入汩汩新动能,悄然拓展着产业韧性的边界。崆峒大地上,一幅由科技绘就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澎湃动力。(记者 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