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肃东乡:巾帼“链”上学艺 乡村“云”里生金
近日,由东乡族自治县妇女联合会(简称“东乡县妇联”)主办,兰州宣天下职业培训学校承办的“2025年东乡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活动”正式开启。
这场历时两个多月、跨越天水、陇南、兰州三地,普惠东乡县近200名乡村女性的数智化培训,不仅给姐妹们带来了一场技能提升的“充电之旅”,还是东乡县妇联以党建引领凝聚“她力量”、以创新实践赋能“巧手经济”、以系统思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以“她力量”践行振兴新使命
在乡村振兴中,巾帼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之一。
“我们不仅要教技术,更要让姐妹们明白,乡村振兴是每个人的责任。”开班仪式上,东乡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数字技能“训练”,既是全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政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还是县妇联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相关部署要求,撬动县域妇女创业就业潜能、把“她力量”从“家庭角色”向“网络创客”转型的具体样板。
她说,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在家女性”带来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与机遇——有的开了网上小店、有的做直播带货、有的参与货品收集。鉴于此,近年来县妇联始终将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使命。通过不懈努力,见证了众多东乡姐妹在乡村振兴数智化经营中的尝试、奋斗与拼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尤其是“头雁”,她们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成为带动周边姐妹共同致富的先锋力量。
肯定成绩,正视不足。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等原因,大部分的姐妹对于“数智化技能”掌握,仅限于相互摸索、视频学习等,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指导,比如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如何应对直播时的突发情况等。
巾帼所需,妇联所能。所以,在培训活动开启之前,东乡县妇联携手乡镇、企业等第一时间做问卷调研收集大家“所需”(“需求导向型”培训模式),据此和培训学校“量身定制”行业数智化提升、非遗手工掐丝绒花实操体验、麻编工艺研学等丰富实用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含实训)“实用、实战、实效”,保证学员们“学得会、用得上、有效果”。
培训现场。钱河山 摄
以“研学行”开拓发展新路径
带着问题来、拿着方案走。
据了解,本次四期培训以“天水站—陇南站”为脉络,形成“基础技能—思维拓展—产业研学—农旅观摩—实战演练”的多维课程体系,使参训学员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用智慧探索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学员在受训过程中的收获是满满当当。正如带队的东乡县妇联负责人说,本次培训为姐妹们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大家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经验。其间,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手工艺制作、特色种植养殖业培育与发展、非遗创新及网络直播新媒体思维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训现场。钱河山 摄
以“学思悟”激活巾帼新动能
从“工具赋能→知识梳理”,从“建设互联网思维→有温度的IP打造”,这种阶梯式、多维度教学,获得学员们的一致认可。
来自唐汪镇的学员陈梅兰说,这次学习之旅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思考。其间,老师们精彩分享,让她对现代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农产品如何运用“新农具”手机打开云端销路,这需要技术支撑和互联网思维。未来,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努力探索自我发展的模式,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位做农产品电商的学员说,通过培训有了新想法:“今后她在直播中要创新,比如家乡的‘东乡羊肉’要突出‘传统养殖、绿色认证、物美价廉、营养均衡’‘刺绣产品’要打造‘非遗传承、手工定制、限量发售’概念。回去后,我要把这种体会传递给身边的其他姐妹,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这里(成州面塑馆)以糯米粉、面粉为主料,通过捏、搓、揉等手法塑造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的艺术作品,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如何用家乡常见的东西做成更有附加值的产品?如今能想到的就是把面塑技艺和我们当地的花馃馃结合,当然这还需大量实验和不断学习。”一位学员这样说道。
学员们在归纳、整理满满“收获”的同时,还自发组建了“创业就业学习群”,每日分享行业资讯和实操经验。“当姐妹们的眼界开了、思路活了、技能强了,乡村振兴就有了更多的主体力量。”东乡县妇联负责人如是说。
学员们展示手工制品。钱河山 摄
本次培训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县妇联还将通过政企校资源互联,持续赋能巾帼带头人的各项技能,为姐妹们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这位负责人还为结业的学员们送上寄语:“作为东乡女性代表的你们,不仅要自己创业成功、增收致富,更要肩负起带动周边妇女共同发展的责任。通过技术帮扶、经验分享等方式,引领更多的姐妹投身创业热潮,为东乡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巾帼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