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以来,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天气,其中陇南境内出现持续强降雨,造成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多处水毁,公路抢险保通迫在眉睫。
7月2日至5日,陇南地区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由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的11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不同程度发生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水毁发生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第一时间启动交通运输行业防汛Ⅲ级应急响应。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启动省养公路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赶往抢险现场。
S206线抢险现场。尹国富 摄
G212线抢险现场。王莹 摄
指令下达后,各应急抢险队伍、党员突击队火速集结,抢险现场灯火通明,多台重型机械协同作战,奋力清理堆积如山的土石,养护工人满身泥浆奋战现场。
降雨不停,洪水不断从上游涌来。公路应急抢险队在恶劣环境中有序作业,挖掘机从河道中铲出泥沙石块,抢险队员立刻撑开吨袋和铅丝笼,一个个巨大的装满石块的吨袋和铅丝笼被放置在桥墩处,尽可能阻挡洪水对桥墩的冲刷。
历经33小时奋战,18处受阻路段完成关键节点抢通。仅用48小时,文县通往九寨沟的唯一国道247线关键阻点被成功撕开。紧随其后,S206线等受灾严重的国省干线也相继恢复基本通行能力。
最快速度抢通道路。尹国富 摄
7月5日12时,陇南11条受损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抢通,部分水毁路段采取便道或半幅通行措施,抢险保畅工作由“抢通”转为“保通”阶段。
本次水毁抢险,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实现“速度、安全、联动”三重突破,科技赋能提升抢险“战斗力”。依托“智慧公路”监测系统,优先抢通救援通道,创新应用“砼三角锥导流法”等关键技术。
公路抗灾能力直接关系到路网韧性和交通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甘肃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率先在兰州、甘南、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引入道路智能巡检系统,全省公路系统陆续在灾害易发生区域布置监测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公路养护“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
面对传统桥梁检测效率低、风险高的难题,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为管养的7座“三特”桥梁安装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让数字技术全程守护桥梁安全运行。今年,该中心依托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打造G310线特殊土滑坡监测试点工程。该工程创造性构建起“天基遥感—空域测绘—地面传感—地下感知”四层监测体系,百余套智能设备编织出一张24小时运转的灾害监测网络。
道路智能巡检推动公路巡检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智能监测系统通过24小时无人值守监测让险情发现效率大幅提升,空中无人机轻松完成人力难以企及之地的巡查任务,全省公路系统以科技之力重塑公路系统“风险可量化、预警可提前、处置可精准”的防灾新格局。
甘肃全省公路系统着眼甘肃省东西跨度大、自然灾害多、区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大的实际,针对全省路段综合施策、系统修复,致力于全面提升公路抗灾能力。
公路抢险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监测预警、快速响应、资源调配、多方协作等多个环节。今年以来,全省公路养护部门树立“一盘棋”思想,扎实落实服务公路“二十条”硬核举措。各中心打破信息壁垒,组织召开涉路单位协同联动工作座谈会,健全多部门风险评估和会商工作机制,实现多源数据共享,下大力气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一路多方”保通保畅机制,大力推动公路灾害风险提前研判。
为最大限度降低水毁灾害发生时的抢通救援时间,公路部门不断强化“1小时应急圈”物资保障,全力推进甘肃(陇南)国家区域性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进程,储备挖掘机、装载机、钢桥等大型装备,确保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应急设备到位。该中心不仅满足陇南地区的水毁抢通,还能有效辐射到四川、陕西等周边省份,公路救灾效能和协同效力持续提高。
使命必达,永不懈怠!甘肃公路人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不断提升路网韧性,用忠诚与担当守护坦途。(汤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