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卓尼,群山叠翠间,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错落有致,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的清香。从刀告乡盘桥村的试验基地到喀尔钦镇达子多村的种植大棚,羊肚菌等食用菌正以蓬勃的长势,勾勒出全县特色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如今的卓尼,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而羊肚菌这颗“高原珍宝”,更是撑起了农牧民的“致富伞”,铺就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在刀告乡盘桥村的隆桑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试验基地,100亩土地上生机勃勃——食用菌与高原夏菜轮作的种植模式,让这片土地全年“不空闲”。自2021年成立以来,这家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蹚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
该公司负责人东主穿梭在大棚与车间之间,谈及丰收满脸笑意。“这个羊肚菌是我们自己选育的品种,品相好、肉质厚,是适合高原气候种植的,今年一亩地达到了1300多斤。”
而在喀尔钦镇达子多村,磊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9座大棚里,棕褐色的羊肚菌正从菌床破土而出,蜂窝状的菌盖如撑开的小伞,藏着满满的丰收喜悦。合作社负责人赵云次日算起收入账:“我承包的64座大棚中,19座种了羊肚菌,菌种引自车巴沟盘桥村东主,品质优良,产量很高。每亩投入一万多元,产1400斤左右,收入8万多元,12亩多总收约110万元,盈利90多万元。”这里的“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基地+群众+脱贫户+股份”模式,让产业发展更有温度。从土壤改良到温湿度调控,从病虫害绿色防治到精细采收,技术人员全程把关,“像照顾孩子一样守着菌菇生长”的精心,让羊肚菌成了村民眼中的“金疙瘩”。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农牧民“钱袋子”鼓起来的民生图景。拉尕村妇女安闹个草在磊盛合作社的大棚里麻利地采摘羊肚菌,“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15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她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16名群众和5名大学生就业,让“离家近、能增收”从愿望变成现实。
毕业大学生杨公布则在合作社找到了人生新方向。负责大棚日常管理的他,每天监测温湿度、精准灌溉,“每月4500元收入,既实现了经济独立,还学到了农业技术。”这个年轻小伙眼中的坚定,正是产业发展带来的成长机遇。
在隆桑源公司的基地里,土地流转让闲置资源活了起来,劳务输出与技术服务让农牧民有了稳定收入。以前守着土地没头绪,现在跟着公司干,不仅能学技术,收入还年年涨。参与种植的农户们纷纷表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大家的致富信心越来越足。
该公司负责人东主信心满满地介绍到,“种过木耳的大棚有机肥丰富,种羊肚菌产量更高、品相更好。卓尼县木耳大棚多,且羊肚菌与木耳种植季节错开,能提高大棚利用率,明年轮种的信心很足。”
隆桑源公司的“食用菌+高原夏菜+食用菌”轮作模式,让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磊盛合作社也计划推行这一模式,让大棚全年“不打烊”。更令人期待的是,从种植、加工到采摘体验、观光研学,一条集多元业态于一体的产业链正在成型。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开发深加工产品,卓尼正推动食用菌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升级,让“卓尼味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西下,满载羊肚菌的货车驶离村庄,车斗里的“致富伞”映着晚霞,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记者王海平 通讯员李彦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