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07-10 19:07:48 来源: 嘉峪关日报

关城景区智慧广场的“蝶变”之路

2025-07-10 19:07:48     来源: 嘉峪关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原标题:以智慧化转型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关城景区智慧广场的“蝶变”之路

  盛夏的嘉峪关关城,夕阳为古老的城墙镀上一层金边。

  在景区新建的智慧广场上,自驾游车主李雯雯女士正根据电子屏指引,轻松将车停入标有绿色指示灯的车位。“没想到旺季也能这么快找到车位,还能顺便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太方便了!”她的感叹,道出了众多游客对这座西北文旅新地标的直观体验。

  “智慧蝶变”:从停车难题到服务标杆

  今年5月1日,嘉峪关关城景区智慧广场正式投入运营,这个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关城会客厅”,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丝路文化的第一站。谁能想到,就在半年前,这里还是让游客头疼的“停车难”重灾区。

  “2024年国庆节,景区外的车龙排了3公里,游客下车步行20分钟才能进景区。”回忆起过去的窘境,关城景区项目负责人神方杰仍记忆犹新。随着文旅市场复苏,关城景区游客量从2023年的281万人次飙升至2024年的380.3万人次,旅游旺季日均停车需求高达5万人次,而原有2313个车位早已“不堪重负”。更棘手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与日俱增,当时景区仅有的96个充电桩,在旺季日均500车次的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转机始于一场“智慧革命”。嘉峪关文旅集团以“破局者”的姿态,投资2800万元启动智慧广场项目。“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扩容,而是打造一个集智能停车、绿色充电、文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嘉峪关文旅集团董事长孙锋在项目启动会上的发言,为这场变革定下基调。

  如今走进智慧广场,2064个停车位整齐排列,其中78个新能源车位与41个无障碍车位格外醒目。40个智能充电终端组成的“超充+慢充”双轨服务体系,让新能源车主不再为续航焦虑。20台120kW直流超充桩如同“能量加油站”,30分钟就能为车辆补充80%电量,完美适配自驾游与旅游大巴的补能需求;20台7kW交流慢充桩则为过夜游客提供“晚安服务”,8小时后爱车便能“满血复活”。

  科技赋能:细节里的服务温度

  在智慧广场的中控室,一块实时刷新的电子屏正在“指挥”全场。通过地磁传感器与视频监测技术的双重加持,每个车位的使用状态都被精准捕捉,数据同步传输至分布场内的148块电子显示屏。“现在车主平均找车位时间不超过3分钟,比原来缩短了80%。”关城景区技术人员拾奥介绍。

  这种“无感服务”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打磨。考虑到老年游客使用智能手机的不便,广场特别设置了5处人工服务终端,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持设备为游客提供一对一导航;针对旅游大巴集中抵达的场景,系统会自动预留大型车位,并通过短信通知司机停靠区域。这些“科技+人文”的设计,让智慧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的“绿色基因”。项目将4.7万平方米的绿地硬化与1.3万平方米的研学广场有机整合,在满足停车功能的同时,打造了兼具生态与文化属性的公共空间。傍晚时分,研学广场常能看到孩子们在导游带领下,通过地面投影了解嘉峪关的历史典故,停车区变身“露天课堂”,实现了从“功能场所”到“文化空间”的价值升华。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项目运营首月,景区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新能源汽车充电等待时间从高峰期的1小时缩短至15分钟。

  “现在游客愿意在景区多停留1-2小时,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约30%。”关城景区经营部负责人袁博达欣喜地说。

  “基建奇迹”:7个月的攻坚密码

  在西北戈壁建设这样一个智慧工程,挑战远超想象。“有效工期只有7个月,其中还有3个月的冬季停工期,相当于实际施工期只有120天。”关城景区项目负责人神方杰指着施工日志说。嘉峪关冬季最低气温达-15℃,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面临严峻考验。

  如何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建设者们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他们将6万平方米作业面科学划分为8个工区,采用“分段交叉施工法”,土方开挖与管线铺设同步推进,结构施工与设备安装无缝衔接,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高峰期90余名工人“三班倒”,12台混凝土搅拌车24小时运转,设备综合利用率达95%,硬是“抢”出近3个月工期。

  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针对低温难题,施工团队采用新型早强混凝土添加剂,使混凝土养护时间从14天缩短至7天;在充电设施建设中,他们预留了30%的物理扩容空间,为未来新能源汽车普及做好准备。这种“超前谋划”的思维,让智慧广场不仅满足当下需求,更着眼未来10年的发展。

  融合共生:从停车服务到产业赋能

  智慧广场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停车难题。它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正在重塑嘉峪关的文旅生态。

  在广场东侧,一处由停车管理中心改造的“丝路驿站”已投入使用。游客在这里不仅能获取景区资讯,还能体验非遗手作、品尝当地美食。“我们把停车区变成了文旅消费的‘第一站’,上个月这里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了50万元。”关城景区驿站负责人袁玥介绍。

  这种“停车+文旅”的融合模式,正在释放巨大潜力。据测算,智慧广场每年按等效满负荷运营60天计算,可实现约400万元的停车收入,税前投资回收期约12.7年。更重要的是,它为景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现在我们有更多精力去提升核心游览体验,比如打造的关城夜游灯光剧项目,就是依托智慧广场的服务升级,让游客‘停下来、留下来、消费起来’。”文旅集团总经理査西文说。

  夜色渐浓,关城景区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在智慧广场的指引下,他们的丝路之旅,正从一场便捷的停车体验开始,驶向更广阔的文化时空。这,或许就是智慧文旅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可触摸,让服务有温度,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嘉峪关的独特魅力。(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 通讯员 赵艳红)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