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建引领谋发展 富民新村展新颜-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建引领谋发展 富民新村展新颜

2025-07-07 19:17:1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7月7日电 题:党建引领谋发展 富民新村展新颜

  新华社记者郭刚、程楠

  盛夏时节,万物葱茏。养殖暖棚内,羊群攒动。见主人来喂食,成群的羊儿瞬间涌向料槽,叫声连绵,为夏日乡村平添了一份热闹与生机。

  这里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村民蒲万林家的羊舍,位于当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内。多年来,在蒲万林的悉心照料下,肉羊数量不断增多,成为了她家迈向小康生活的“领头羊”。

  2019年,蒲万林一家四口从古浪南部祁连山区搬迁至富民新村,开启了全新生活。当时,在富民新村党委的倡导和帮扶下,身为党员的蒲万林率先带头养羊。

  “刚开始只有几只羊,没想到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600多只。”蒲万林满脸欣慰,“以前在山里,想都不敢想能有这样的生活。现在每年养羊纯收入有八九万元。”

  在蒲万林等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富民新村的畜牧业蓬勃发展。如今,村里牛羊存栏量达4.1万头(只),年出栏量5.9万头(只),呈现出牛羊成群的繁荣景象,新村也在致富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富民新村养殖区的养殖暖棚内,养殖户蒲万林在查看肉羊长势。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为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古浪县自2012年起大力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防风固沙、生态治理,在北部沙区相继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祁连山高深山区群众1.53万户6.24万人。富民新村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移民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自2018年建成以来,富民新村已安置古浪县南部山区8个乡镇的1379户移民。多年来,富民新村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带领4000余名移民群众,成功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小康之路。

  “搬迁后,我们依靠党建引领、政策扶持、龙头带动、抱团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富民新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介绍。在全村126名党员的积极参与下,富民新村现已建成日光温室820座、养殖暖棚940座,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8.7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一个“村强民富”的新村正日益壮大。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富民新村部分区域新貌。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在富民新村,养殖与种植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区内,辣椒、人参果、香瓜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63岁的种植户何振田正仔细查看自家大棚内辣椒的生长情况。2018年搬迁后,他带头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在县农技人员的长期指导下,他从一个种植新手成长为村里的“土专家”“田秀才”。

  “作为党员,我要带动更多乡亲发展日光温室、多种果蔬,让大家都富起来。”何振田说。

  富民新村党委因地制宜,拓宽发展渠道,让富民产业多点开花。多年来,依托牛羊养殖、日光温室、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经济林等四项富民产业,移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这四项产业收入占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在富民新村种植区的日光温室内,富民新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左)在与种植户何振田查看辣椒长势。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从昔日的“穷窝窝”到如今的“金窝窝”,富民新村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党建强则发展强”。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鲜红的党旗正引领着更多“富民故事”在陇原大地上续写。“我们会持续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张延堂信心满怀。

  作为甘肃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初步实现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目前,全县羊存栏量达360万只,位居全省第一;2024年,全县18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亿元,村均达57万多元,稳居武威市第一和全省前列。”古浪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俞永文介绍。

  “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高质量发展,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俞永文说。

  在富民新村的经济林栽植区,古浪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俞永文(左二)与富民新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左一)在和种植户交流。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新雨过后,一道绚烂彩虹悄然绽放。在富民新村的千亩经济林中,林草鲜美,一簇簇山楂绿中泛红、挂满枝头。又一个令人期待的丰收季即将到来。

【纠错】 责任编辑:刘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