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卓尼县喀尔钦镇达子多村,清风掠过羊肚菌种植大棚,沙沙作响间,藏着丰收的喜悦。磊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9座大棚里,一垄垄菌床整齐排列,棕褐色的羊肚菌破土而出,洁白菌柄托着蜂窝状菌盖,宛如撑起的“致富伞”,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走进大棚,湿润的泥土气息裹挟着菌菇清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手持专用刀,穿梭在菌床间,指尖轻触菌柄,刀刃利落划动,一朵朵鲜嫩的羊肚菌便落入竹篮。合作社负责人赵云次日满脸笑意,他介绍道,“今年的羊肚菌长得特别壮实!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与适宜气候让菌菇迎来大丰收,一座大棚已采收四茬,产量高达400斤。其中,A级品每公斤售价140元,B级品也能卖到1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这份丰收背后,是精细化管理织就的“保障网”。从前期土壤改良、菌种选育,到中期温湿度精准调控,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人员全程把关。赵云次日感慨地说,“我们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守着菌菇生长。”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才让羊肚菌成为村民的“金疙瘩”。
羊肚菌不仅撑起了产业发展的“伞面”,更撑开了群众增收的“保护伞”。合作社创新采用“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基地+群众+脱贫户+股份”模式,带动周边16名群众和5名大学生就业。拉尕村妇女安闹个草就是受益者之一,她一边麻利地采摘菌菇,一边说道,“在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15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毕业大学生杨公布同样找到了人生新方向。今年3月,他来到合作社负责大棚日常管理,监测温湿度、精准灌溉,每月4500元的收入让他既实现经济独立,又积累了宝贵的农业技术经验。“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学习成长的课堂。”杨公布眼神坚定地说。
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据了解,今后,该基地将推行“羊肚菌+高原夏菜”轮作模式,让土地全年“不打烊”补全产业链打造集种植、加工、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让小小羊肚菌串联起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夕阳为菌棚镀上金边,装满羊肚菌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庄。这些承载着希望的“致富伞”,正从卓尼的土地上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金灿灿的康庄大道。(记者王海平通讯员李彦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