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峪关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努力推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
久久为功,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落实郊区办、镇、村组、文物保护员四级长城保护责任体系,定期同辖区派出所、自然资源所等部门开展巡查,重点检查文物本体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文物标识牌是否完好,对文物保护区域乱修乱建、乱挖乱倒现象及时劝阻制止、拆除清扫;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监管,对辖区历史文物建筑定期开展防火、防汛、防雷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持续保持辖区内文物无重大险情。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及时修缮、维护文物建筑,明确保护界限,严禁违规建设。规范悬壁长城、关城景区周边经营秩序与交通管理,进一步优化文物景区周边“软”环境。在镇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文物保护前置报审、报批工作,严防严控各类建设性破坏行为。聚焦文物景区周边重点区域,对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杂物乱摆等现象进行清理整治,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历史风貌有效恢复,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
多维推介,合力构建文物保护新格局。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活动,整合线上线下宣传资源,联合文旅部门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文化节庆活动、农村集市等时间节点开展常态化普法宣传,充分利用文物教育功能,提升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营造人人关注、支持、参与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助力构建文物保护新格局。借助关城、悬壁景区核心板块的提档升级,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吸引周边游客,带动辖区农户参与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销售、民俗体验等多元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形成“文化铸魂、旅游搭台、农民增收”的融合发展态势,实现文物资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提升的良性循环。(融媒体中心记者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