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祁连山下到石羊河畔,永昌县的田野上四季都涌动着丰收的希望。这里的农民用双手与智慧,将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春种秋收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冬小麦“喝”上“智慧水”
眼下气温逐渐升高,正是永昌县冬小麦拔节生长的关键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智慧化管护系统的上线运行,让田间管护变得简单又省力,冬小麦也喝上了“智慧水”。
“系统里总共有166个设备,包括从水泵房出来到分支管道,再到出水桩头的智能阀门。现在足不出户能完成小麦的灌溉。”种植大户张琰忠一边熟练操作着手机,一边介绍道。
在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株株小麦贪婪地吮吸着水分、舒展着茎叶,汩汩细流通过条条滴灌带被精准地输送到小麦根部。
从2024年开始,永昌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3800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安装了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将田间地头的摄像头等监测设备、管道阀门等控制设备和手机等智能终端相连,种植户只要轻点手机,就能实现对庄稼的一键管护。
2025年,全县规划建设节水智慧农业示范项目面积达1000亩以上。在东沟村玉米单产提升水肥精准调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点,上千亩核心区田块被精准划分为不同试验区,几百台智能设备星罗棋布。“今年我们建设的示范点集成了7项关键试验,所有智能设备实现对土壤墒情、气象要素、水肥供给的24小时动态监控。”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发伟指着泵房的控制柜介绍道,“这套冲肥系统能根据监测数据配比肥料,比传统灌溉节水节肥约30%以上,真正做到了‘按需供给’”。
随着智能设备的滴滴作响与玉米拔节的沙沙声交织,粮田管护正朝着智慧、高效、精准的方向稳步迈进,科技赋能为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万亩良田春播铺“粮”基
今年,永昌县春耕生产任务顺利推进,粮播面积已全面完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落实粮播面积72.05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达30.65万亩。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小麦种植技术从浅埋滴灌到地膜穴播小麦的迭代升级,让农田焕发新活力。
走进6月的永昌,成片的小麦苗在阳光下舒展身姿,地膜下的滴灌带正默默工作,将水分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以前用浅埋滴灌,水偶尔会渗透流失,现在换成覆膜滴灌小麦技术,效果完全不一样!”城关镇赵家庄村种植户赵吉文蹲在地头,指着覆盖着银灰色地膜的麦田介绍,“地膜就像给土地盖了层‘被子’,不仅锁住了水分,还能抑制杂草生长。一亩地我节省了300米滴灌带、35斤种子,节水近30%!”
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董吉德表示,浅埋滴灌技术虽在节水节肥上有显著成效,但存在水分蒸发快、保墒效果有限等问题。2024年起,当地开始探索覆膜滴灌小麦技术,将滴灌带铺设在起垄的小麦行间,再覆盖地膜。“这项技术把滴灌与覆膜的优势结合,减少了水分蒸发,还能提高地温,促进小麦根系发育。”董吉德拿出数据对比,“去年我们种植2000亩地膜穴播小麦示范田,测产显示,采用新技术的小麦实现了亩产提升100斤、节水30%以上的纪录。今年,我们在全县推广地膜穴播小麦1万多亩。”
从浅埋滴灌到地膜穴播小麦,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让永昌县的农田更“聪明”,而这场种植技术的持续升级,也为永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原夏菜采收铺出“增收路”
近日,永昌县高原夏菜陆续进入采摘期,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作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高原夏菜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蔬菜供应,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在朱王堡镇陈仓村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娃娃菜、长势喜人的西蓝花等已经成熟,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今年我们种的这批高原夏菜,头茬菜刚上市,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价格也不错,我们在朱王堡镇种了高原夏菜2000亩左右。”甘肃华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加工负责人汉东明高兴地说。
近年来,永昌县凭借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等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站站长张永倩介绍:“我们通过推广‘小拱棚春提早、海拔梯度错茬、品种压茬、育苗补茬’等模式,不仅可以提早上市抢占市场,还拉长了蔬菜生产供应档期。”
同时,加快构建现代营销流通体系,建成蔬菜恒温库50处,库容达114万立方米,年蔬菜加工储运能力达到75万吨以上,并通过“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在省内外建立了多个销售市场和营销档口。
永昌县立足“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突出打造戈壁设施农业示范区和高原夏菜绿色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一带、两区、三中心、四基地”发展格局。如今,永昌县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市场化拓展三重路径,已成为河西走廊高原夏菜“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重要集散地,“永昌”牌高原夏菜成功出陇、走向全国。
高标准农田勾勒秋收盛景
七月盛夏,永昌县的高标准农田里绿意盎然,小麦穗随风摇曳,玉米苗茁壮生长,马铃薯叶片舒展,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曾经零散破碎的小块田地,如今化作一望无际的平整沃土,农业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红山窑镇姚家寨村高标准示范基地,村民们正驾驶农机为小麦地除草、施肥。“以前这一片全是巴掌大的小块田,田埂多、机械转不开身,全靠人力干活。”种粮大户武胜龙指着眼前连片的百亩良田,满脸自豪,“现在好了,通过‘小田并大田’,土地一平整,播种、施肥、灌溉全程机械化,效率翻了好几倍!今年种的600亩小麦,看着这长势,秋收肯定差不了!”
近年来,永昌县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着力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土地整合、田块归并,把“巴掌田”“鸡窝地”变身“大粮仓”。“截至目前,永昌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6.4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63.73万亩、高标准渠灌22.76万亩。今年,县上计划分两批建设高标准农田20.58万亩。”县农业农村局农业项目建设中心主任徐玉昌介绍说。
2023年5月,永昌县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红崖山等灌区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范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农田76.96万亩,到2027年末,全县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实现常年播种面积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平整后的土地也激活了农业生产新动能。数据显示,高效节水农业的大力发展,粮食产能亩均提高了80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租金每亩增加300元以上、每亩作业成本均降低100元左右,推广新技术种植小麦亩均节水32%、玉米节水27.3%、马铃薯亩均节水10%,亩均增收500元左右。
“高标准”带来“高质量”。近年来,永昌县强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补短板夯基础、探模式建机制、强根基提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永昌县被列入甘肃省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拟激励名单。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永昌县以四季更迭为笔,以产业振兴为墨,在河西走廊绘就了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壮美画卷。如今,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丰收不再只是秋天的专属,而是镌刻在每个奋斗季节里。(记者:闫庆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