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肃南:筑牢信仰根基 培育文明新风
城市如人,形貌可观其表,精神方显其魂。能让一座城市站得直、立得住的,其实是它骨子里的那股精神劲儿。
近年来,肃南县坚持以“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人文魅力、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市容市貌和群众精神风貌持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肃南县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承载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汗水与付出,也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肃南县紧紧抓住筑牢信仰根基这一关键着力点。
肃南县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构建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在肃南县城与镇村,无论是主次干道的公益广告,还是文化广场的主题展示;无论是景区景点的文明提示,还是结合村情实际的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在全县随处可见,如影随形。
仲夏时节,祁连山下的隆畅河轻盈流淌,两岸松涛阵阵、绿草茵茵,一场生动的“草原帐篷讲堂”正在开展。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及时传递到基层一线。
“宣讲员与我们面对面交流,针对农牧业生产讲透政策、给出实招。我们受益匪浅,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信心。这样的宣讲应该多办、常办。”康乐镇党员安虎激动地说。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肃南县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肃南人”“我们的节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3000余场次,打造“草原帐篷讲堂”“红色文艺轻骑兵”“牧童之家”等志愿服务项目44个,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
“我们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群活动日、艺术季、节庆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讲,为农牧民党员群众提供学习平台,在干群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肃南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清晨,大河乡西岭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顾伟东已经踏上了前往牧区的路。作为“马背书屋”志愿者,他十几年来风雨无阻,将党建、法律、卫生等方面的图书送到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牧民群众手中,满足广大牧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牧民群众心间。
志愿者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先锋,也是城市文明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志愿者7059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5万小时。“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县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获评为“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
同时,肃南县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推进移风易俗相结合,充分发挥“妇联红娘”“和合之家”等阵地作用,以集体颁证、兑换“超市”积分、带头“零彩礼”等做法,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次次生动的宣讲、一场场深刻的研讨、一堂堂鲜活的实践教学……思想的力量如春风化雨,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八十多年前,红西路军战士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挺进肃南县石窝山,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康乐镇红石窝村这片红色土地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孩童,都能吟诵几段歌颂红西路军的壮烈诗篇。
在红西路军纪念碑前,参加活动的肃南党员干部整齐列队,重温入党誓词,以铿锵誓言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对革命英烈最好的告慰和怀念,就是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砥砺前行。”在场的党员干部表示。
一次次缅怀致敬、一次次言传身教,肃南县积极引导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让红色印记历久弥新。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融入肃南人的血脉,成为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城市革新的精神源泉、市民心灵的家园坐标。
如今,漫步肃南城乡,主次干道车流有序,背街小巷烟火可亲,社区邻里守望相助……这座位于巍巍祁连山下的西北小城,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安晓 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