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兰之州:黄河之滨也很美-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如兰之州:黄河之滨也很美

2025-05-28 09:21: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潘林青 徐锐 李少鹏

  如兰之州气自华,依山傍水绽烟霞。

  晨曦微露,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中山桥上时,大街小巷已弥漫牛肉面的香气。夜幕降临,黄河岸边的璀璨灯火与悠扬歌声交织,勾勒出一幅如真似幻的美丽画卷。兰州,这座被黄河“揽入怀中”的西北重镇,正以“如兰之州”的姿态绽放独特魅力。

  近年来,兰州以“黄河之滨也很美”为核心品牌,通过全域旅游布局、文旅融合创新、服务品质提升,成功实现从“旅途驿站”到 “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变,逐步成为黄河流域最富诗意的文旅坐标。

  游客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黄河作弦奏新韵

  黄河激浪处,自有大文章。

  来到兰州,黄河是游客“打卡”的首选地。夜幕垂落时,彩灯装饰的游船犁开金色波浪。凭栏远眺的游客发现,百年铁桥与摩天楼宇的倒影在河面相映成趣,霓虹灯影也碎成了满河星斗。

  漫步黄河岸边,文化广场上的黄河大合唱同样引人驻足。老者与稚童同声高歌,悠扬的曲调在母亲河畔不断回响,千年古城焕发青春律动。

  2024年9月23日,游客在兰州地标——中山桥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之前出差来过兰州,也到黄河边游览过,但这次夜游感受完全不同。黄河两岸绚烂灯光的现代感、百年中山铁桥的历史感相互融合,令人印象深刻。”来自杭州的谢先生对兰州的黄河夜景赞不绝口。

  “‘夜游黄河’是为丰富兰州文旅项目打造的重要品牌。”兰州黄河生态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梁贵平告诉记者,近几年兰州围绕打造“黄河IP”,实施了包括水墨丹霞、黄河楼、金城关旅游景区等地标文旅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当暮色漫过城市,在“夜游黄河”的桨声灯影里,兰州正悄然撕去“中转站”的标签——曾经脚步匆匆的旅人或许未曾想到,这片被黄河之水浸润的土地,早已在文旅融合的蓝图中,展现出留客驻足的万种风情。

  “一些游客之前来兰州就是转车或转机,基本上吃碗牛肉面就走了。”在兰州经营旅行社的马双对此深有体会,过去,游客“来去匆匆”是常有之事,旅游从业者对此颇感无奈。

  如今,随着兰州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从黄河岸边到五彩斑斓的水墨丹霞,曾经的“中转站”,已成西部旅游环线黄金节点。

  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数据显示,2024年兰州接待游客超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7.5%。今年“五一”假期,兰州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累计接待游客669.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52%;实现旅游收入43.63亿元,同比增长14.77%。

  3月20日拍摄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候机区域一角。(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硬件筑巢,文化引凤。”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威看来,兰州有山、有河、有美食,这些都是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兰州将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在丰富游客体验感的同时,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表示,要把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放在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大局中来审视,坚决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努力把兰州建成西部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站、国家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区。

  文脉深耕塑风骨

  黄河浪淘沙,文脉自生香。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兰州,梦的尽头是海的入口。”民谣乐队低苦艾一首脍炙人口的《兰州 兰州》,被视作兰州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

  低苦艾主唱刘堃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对他来说,宣传家乡义不容辞。

  “兰州不缺文化符号,一条河、一本书、一碗面不用赘述,加上美食和本地人豪爽的性格,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刘堃表示,兰州的文化基因深植于黄河血脉,这些文化符号如同河底彩陶,经岁月冲刷愈发璀璨。近年来,他在外演出时能明显感受到兰州文旅不断升温,兰州独有的“烟火气质”和文化底蕴,正被越来越多外地朋友所熟知。

  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兰州一泻千里,孕育出华夏文明。而在兰州城内,有一本杂志像母亲河一样润泽了千万人的心灵。这本杂志,就是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亚洲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

  4月21日,市民在甘肃省兰州市地铁1号线东方红广场站“读者·文化生活岛”主题快闪店内阅读。(新华社发 金万贵 摄)

  在新落成的读者博物馆内,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又在此流转:玻璃展柜中,自创刊以来的《读者》杂志静静陈列,泛黄的扉页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与精神共鸣;转角处,前沿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光影空间里,经典文章中的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声光电的交织中跃然眼前。

  读者博物馆也凭借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成为兰州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工作人员展示介绍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何问 摄)

  “我们希望将博物馆打造成兰州的文化会客厅。”读者传媒副总经理杨宗峰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丰富内容与形式,优化文化服务,力争为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体验。

  兰州,不只拥有文化积淀深厚的《读者》杂志。在新媒体浪潮中,兰州也抢抓流量“密码”,通过线上“获客”的方式实现线下“引流”。

  北方文旅新媒体传播中心负责人郭文亮是甘肃知名的网络达人,近些年他以文化故事为切口,在短视频平台宣传、推广甘肃多地人文风情,全网粉丝数已突破50万。

  “七成粉丝都不是甘肃本地的,他们很喜欢我的风格,视频平均播放量在100万左右。”郭文亮说,“甘肃哪里好吃、哪里好玩”经常出现在他的私信中。对此,郭文亮以文旅为切口,把兰州、甘肃的故事讲到天南海北。

  一人努力,多方支持。据介绍,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在短视频平台聘任的“文旅推介官”已超百人,双方通过主题活动等方式形成良好互动,创新运用多场景、多角度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借新媒体平台讲好“兰州故事”。

  4月25日,兰州市基层工会的职工代表在健步走活动中经过黄河中山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百业乘势起春潮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当这般豪迈的诗句在心头回响,记者已踏入甘肃省博物馆。

  5月18日,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甘肃简牍博物馆,观众在参观“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刹那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似乎能听见岁月长河中传来的悠悠驼铃声。在馆内放眼望去,前来参观的游客摩肩接踵,神色间满是期待与兴奋。而他们最想看的文物,就是声名远扬的铜奔马。

  “看到了!看到了!”利用周末时间来兰州游玩的大学生刘洁看到铜奔马后,连发感叹,“我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买几只‘绿马’带回去送给朋友。”

  从书签、冰箱贴到玩偶,近年来,“铜奔马”拥有了多种“打开”方式,刘洁所说的“绿马”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个单脚直立于鸟背上、做着体操、表情“呆萌”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成为“网红”,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600余款文创产品中“现象级”产品。

  文创产品的火爆出圈,也让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商店人气爆棚。据介绍,截至目前,甘肃全省各类博物馆共推出原创文物创意产品近4000种、取得注册商标200多个。以敦煌飞天、铜奔马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备受热捧,“绿马”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的文旅热潮已漫过博物馆围墙,本土品牌抢抓市场热度,力求“破圈”。2025年元旦,庄园牧场和甘肃省博物馆文创“绿马”IP联名,推出了新年“绿马”限定款浆水酸奶,在电商平台热销。

  看到“文旅+特色美食”市场前景的庄园牧场,还相继开发了“老兰州”系列产品,不仅让消费者品尝到美味,还给他们留下了兰州记忆。

  “我们希望通过文创结合的方式,让产品具备打卡属性,并借助电商平台进一步打开市场。”庄园牧场电商负责人王一霏表示,不少消费者已把风味酸奶系列当成兰州特产,来到兰州旅游“尝鲜”后,便在电商平台形成复购。

  国芳集团董事会秘书马琳对兰州文旅市场的变化,同样有着深切感受。“旅游旺季时,公司旗下商场、超市的人流量提升不少,土特产的销售数据更是明显提升。”马琳告诉记者,兰州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游客的“刚需”不仅拉动了消费需求,更对区域品牌文化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河汤汤,不舍昼夜。中山桥的铁骨见证着黄河的奔涌,兰州文旅的活力恰似母亲河的浪涛,在守正创新中奔涌向前。

  2024年10月18日,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岸边的雁滩公园。(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