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千里续深情,携山河以致远。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
从2016年至今,青岛与陇南的东西协作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九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岛挂职干部,跨越山河奔赴陇南,接力这场远隔千里的长跑。
山海为弦,共振成歌。当青岛挂职干部将青春与智慧融入这片土地,当陇南干部群众用质朴的感恩之心回应每一份付出,这场始于国家战略的“山海之约”,历经九年时光淬炼,早已升华为动人的“双向治愈”。
“挂职本身不是‘镀金’,干部群众的认可才是为心灵镀上的永不褪色的真金!”青岛驻陇挂职干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山海情缘的动人真谛。
↑ 5月17日,青岛·陇南东西部协作第十八次联席会议在武都召开。
奔赴:“山海间,用爱丈量就不远!”
“师傅,这打车钱您务必收下!”
“说啥都不能要!你们青岛的干部帮我家渡过了大难关,这一趟的车费算得了啥!”
2024年盛夏,初到武都区的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武都区委常委、副区长华洪波,坐在出租车后座上慢慢就红了眼眶。
原来,当听到华洪波是青岛口音时,出租车司机王小芳仿佛遇到了亲人,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在自家遭遇困境、孩子大学学费无处筹措的情况下,青岛和陇南总工会第一时间送来孩子助学金的故事,并执意要退回车费……
“当时我刚到陇南,出租车大姐的举动,让我体会到咱陇南是这么一座温暖而有爱的城市,群众非常质朴而感恩!”一年过去,华洪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挂职前,华洪波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办公室副主任,不远千里来到陇南,要克服语言关、饮食关、亲情关等困难,多少有点茫然。
“出租车大姐的几句话回应了疑虑,让我觉得挂职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成为努力前行跑好这一棒的最大动力!”他说。
誓言既立,步履不停。一年来,华洪波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用实干丈量土地:对油橄榄废料进行生物提取深加工、示范推广蓝莓无土栽培模式、在外纳镇周家山栽植2000亩油橄榄、引入神农渔业项目……
协作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互相成就的美好。九年来,一条战略部署让青陇紧密相连,一个个暖心故事使两地心心相印。
2019年的秋天,青岛医生、消化科专家王亿鹏第一次踏上陇南大地时,不曾想到自己会与这座西北小城结下不解之缘。
坐诊、做手术、带队伍……王亿鹏的手机里存着的数百条患者短信,以及挂在墙面上的锦旗,是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深深信任,而这,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牵挂的种子。
“第二次来武都,是陇南老百姓的期盼牵着我的脚步。”两年帮扶期满之际,看着门诊室外排起长龙的就诊队伍,听着患者用方言说着殷切挽留的话,王亿鹏做出了人生重大抉择——举家西迁,扎根陇南。
2022年9月,王亿鹏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正式在武都定居,受聘为武都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成为一个真正的“陇南人”。
“陇南做到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王亿鹏感慨道,“从科研经费保障到中医特色诊疗体系搭建,再到家属就业安置,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大爱陇南的温度。”
↑ 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武都区委常委、副区长华洪波在青陇产业园与技术人员察看蓝莓长势。
反哺:“你以信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你以信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九年来,背负着陇南干部群众的期盼和信任,青岛倾心倾力,累计援助陇南协作资金42.3亿元,实施项目1900多个,主要用于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帮扶、提升教育医疗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项目。
一批又一批的挂职干部,怀揣着青岛的资源“嫁妆”,用脚步丈量陇南的沟壑梁峁,也在这里找到了奋斗的意义。
一项项产业合作快速推进,一桩桩民生实事温暖人心:
2024年,新引进48家企业落户陇南,实际到位投资额6.46亿元,其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的企业46家,实现每个县区至少引进5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目标;
建立线上线下农产品域外门店和“直采直供”基地19个,培育消费帮扶品牌23个,实现陇南农特产品直送东部市场,全年青岛市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9.59亿元;
共同培育打造“青陇人力”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继续做大做强“礼贤妹”“礼贤大嫂”等陇南传统劳务品牌,去年新增赴鲁就业2487人、新增省内就近就业1817人;
陇南市137所学校、52家医院与青岛131所学校、52家医院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青岛111个社区、75个企业、36家社会组织共结对帮扶陇南222个村,收到青岛各类社会帮扶资金(捐款捐物)5282万元。
……
山海隔万里,协作最关情。
去年7月暴洪灾害发生后,成县的青皮核桃正值成熟期,为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青岛市城阳区多家爱心企业联赴成县,收购成县本地的核桃等农特产品销往东部地区,助力成县农产品销售和灾后恢复。
“我们想要尽可能多的方式、尽可能大的力量,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这也是我身为挂职干部应尽的职责。”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成县委常委、副县长马强说。
一年过去,如今,在成县北山茭白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东西协作项目支持,当地已完成150亩茭白标准化种植,预计亩产茭白可达2000斤以上,亩产值1万元以上。
“看着群众认真劳作的身影和对丰收期待的眼神,这种信任反哺了我,坚定了我继续做好挂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马强感慨。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陇南,“青岛印记”无处不在,“青岛亲人”成了陇南高频词:
一些留守老人学会了用微信和青岛医生视频问诊,老人常说:“这些娃娃跟自己的儿女一样有耐心!”
一些孩子时时会给青岛的叔叔阿姨写信问候:“他们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
↑ 2022年9月,王亿鹏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正式在武都定居,受聘为武都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致远:心手相连向未来
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便是山海间。
当产业园的灯光次第亮起,很多来陇南的青岛挂职干部知道,在陇南的时光,早已不是简单的履历填充,而是将“山海情”深深地铭刻。
华洪波亦不例外。在青岛时,他是穿针引线的“协调者”;到武都后,却成了项目落地的“操盘手”。有时要逐项核对土地流转、技术对接、资金拨付的细节,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的。
然而,当东西协作被当地老百姓一点点认可,当自己的付出被看见,华洪波总想起初来时那位拒收车费的司机大姐,正是由于这样的温暖反馈,才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挂职干部们在陇南工作期间,勤勉工作的同时,也完成了情感的认同,充分发挥着独当一面、分工协作、推动落实的作用。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已经不是挂职干部,但当我们带着孩子、孙子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这里我们曾来过,这里的群众善良朴实,这里的建设我们曾经参与,一起努力过!”他们说。
如今,新一轮协作已开启“升级版”,而正是由于从“外乡人”到“自家人”的转变,站在双城视野看陇南,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工作组也对今后的协作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思考:
围绕陇南14 条产业链精准招商,发力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保障即墨现代产业园等项目扩产;举办文旅协作活动,推进山东港口陇南内陆港建设。
打响“青陇优品”品牌,组织百企考察对接;依托“高原甄选”等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借助上合展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产品进驻青岛机场、商超等渠道。
开展定向劳务协作;打造“青师润陇”教育帮扶品牌;推进“组团式”医疗帮扶,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吸引企业、公益组织参与协作,推广研学活动,筹建陇南山东商会,构建多元协作格局。
……
“挂职关键要挂心,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带着使命,带着感情,用工作实绩才能真正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可!”青岛协作陇南第四批挂职干部工作组领队、陇南市委副秘书长刘凌感慨地说。
硕果累累,是踔厉奋发的见证;初心昭昭,是勇毅前行的保证。
当黄海的浪花拍打礁石,当白龙江的流水穿过山谷,两地的故事仍在延续——这不仅是资源的互补,亦是精神的同频,更是温暖的反哺。
“一件事、一伙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定赢!”从对口帮扶到东西协作,青陇两地的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深厚,这场共赴美好的合作会一直延续下去。(文/记者 杨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