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国重器 聆听院士报告
“公众科学日”首日迎近万名参观者
“科学小匠”制作模型
体验“掌心里的神奇火焰”
为了让科技“看得见”“摸得着”,每年5月,中国科学院都会用一个周末举办“公众科学日”,邀请公众走进真实科研场景,与科学家面对面,揭开科技的神秘面纱。这不,5月17日,“以科学之问 启未来新程”为主题的第21届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如约而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同日开启精彩的科学日活动,向公众开放全国重点实验室,带领公众漫步核子世界、“触摸”世界三极、探秘奇妙的催化与摩擦世界。现场、线上互动热烈,活动首日迎来近万名参观者。
1 院士报告引人入胜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为什么”都是进步的重要节点。科学的发问振聋发聩、经久不息。每年“公众科学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维民研究员都会坚持作一场报告,已坚持多年。今年的报告题目是“研发高性能润滑材料 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他从闪电、钻木取火、滑冰/雪/草/沙等现象和活动,向前来参观的中学生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磨损、润滑现象,以及其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润滑材料的时间,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有记载的大约有3900年。而我国在《诗经》中有云‘载脂载辖,还车言迈’,也就是我国在3000年前就有使用润滑脂的记录。”“过去我从青岛来兰州的时候,坐火车需要两夜一天,非常痛苦。现在高铁从青岛到兰州,也不过8个小时,所以高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高性能润滑材料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一下,月球车在月球上要移动,它的固件系统、太阳帆板展开系统等等需要用到润滑,而我们坐的飞机,新能源领域的风力发电等等,也都离不开润滑。”……刘维民院士的报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深吸引了聆听报告的兰大附中高二学生。
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师彦平研究员作了“植物王国的化学与药物”的报告,他化身植物化学探险家,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参观者“解锁”植物王国的神奇“密码”。在“科学实验嗨广场”,使劲用拳头捶一下扁扁的气球,气球圆鼓鼓地“胖”起来,因为其中加入了白醋和小苏打;抹上一层神秘的泡沫,打火机一点火焰升腾而起,却又不会烫伤手掌。“愤怒的小河豚”“掌心里的神奇火焰”“奇妙的3D打印”“点水成胶”“神奇的摩擦发光”“水中花园”“‘瓶’空造云”“趣味泡泡龙”“多彩多样”……大朋友、小朋友围拢在各个科学实验展台前亲身体验。在“科技小匠逐梦‘飞天’”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由志愿者指导少年儿童动手制作科学小模型,并讲解火箭发射原理和相关科技知识,现场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参与其中,快乐非常。
兰州化学物理所党委书记王齐华研究员说,该所在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不忘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科学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责任和担当。今年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院士专家科普报告,还向社会开放了该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供大家近距离地参观学习。除了科学小实验、互动游戏和科学手工制作体验活动,还特别策划了收集能量印章长知识的活动。他希望,入所参观的青少年能够永远保持今天这份对科学的好奇和热情,在未来的日子里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用探索的目光观察世界,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期待你们以科学为桨,以理想为帆,成长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栋梁,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于科学事业研究的同学们,将来报考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或者当你们学业有成的时候,到兰州化物所来工作,加入我们的团队。”
2 科普探究打开未来无限可能
在近代物理所,一大早就有提前预约的参观者前往参观国之重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该所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丰收作“拓展元素周期表:合成新元素”报告。“自1869年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表以来,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填满了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合成第119号和120号新元素,拓展元素周期表第8周期,目前成为国际核物理界竞争极其激烈的工作。”张丰收的报告介绍了国际多个实验室,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近代物理所开展119号和120号新元素合成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近代物理所侯明东研究员则在科普报告“宇宙在召唤”中,回顾了人类空间探索的艰辛历史。
为了办好这次科学日活动,又体现近代物理所科学研究特色,该所设计了重离子加速器工作原理体验游戏和认识原子核互动游戏等。在“科学三十六问”活动中,中小学生踊跃上台答题,一人一题,答对即得奖励。其他如设计“科技小报”“悬浮魔术”“微观世界奇遇”,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中学生马欣茹在参加完互动游戏后,开心地说,非常喜欢这种需要动手实践的活动,在这里学到了待在教室里学不到的一些知识,“让我对科学有兴趣,感觉科学很有趣、很好玩”。西北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带着一子一女来参观,他说,“公众科学日让公众特别是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到我们这些科研人员在做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紧密关联。让孩子们知道兰州分院所做的科学研究为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我觉得对于小孩子以后树立这个科学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作用。”
据近代物理所科技处处长岳珂介绍,该所每年公众科学日的参与人数在8000人左右,今年首日5月17日迎来参观者5000余人次。今年的活动正如主题“以科学之问,启未来新程”,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重要性,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筑科学强国的梦想。相比往年,今年的活动更注重和科普教育基地之间的扩展与联合,联合了甘肃科技馆、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这些单位均有全国及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联办可促进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合作,可以拓展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渠道,吸引更多人参与科普教育。“科普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启发,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科普活动不仅可以增加青少年的科学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科普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打开未来的无限可能。”
西北研究院也向公众开放了科技创新馆、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沙坡头站、天山站、奈曼站、敦煌站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也同步开放。该所三位科研人员张玉兰、苗运法、吴吉春分别作“探秘冰川气候变化与冰川保护”“大漠之美与殇”“在冻土层中探寻气候变化的信息”科普报告。现场还组织了科学小实验、互动游戏、巧手拼图等科普体验活动,展示了该所特色期刊,同时组织了招生宣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