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 察】“绿色” 让城市更宜居
——兰州市建设“无废城市”一线见闻
兰州城市更加美丽宜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工作人员查看系统运行状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兰州市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受访单位供图
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超90%;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一站多能”基地入选全国减污降碳推荐案例……
自2022年4月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兰州市锚定工业、生活和危险废物等领域全面发力。三年来,兰州市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重要内容,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餐厨垃圾处理率等指标纳入“无废指数”,通过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成果的典型案例,构建起全域“无废城市”共建格局,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街道肖家窑南侧的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只见一辆辆密闭式垃圾清运车将主城四区的生活垃圾运至此处进行无害化焚烧。
行走在厂区内,看不见漫天的扬尘,听不到震耳的噪声,也闻不到垃圾的臭味。
“我们的垃圾池和焚烧炉都建在封闭式建筑内,采用了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减少了噪声和异味的产生。”兰州丰泉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安环部经理夏伟说。
兰州市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兰州丰泉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兰州市的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的建成投运,极大地缓解了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
在垃圾处理厂的参观通道,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记者看到几十米深的垃圾池被各类生活垃圾填满,工作人员正在远程操控着垃圾池的抓斗,将发酵好的垃圾送入焚烧炉进行焚烧。
“我们发电厂每年可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120万吨,向国家电网提供4.3亿度电,完全能满足国家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三化’要求。”夏伟说,这些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后,除了发电,残余的炉渣经过高温后还可以综合利用,做成行道砖、公路防水层等新型材料;垃圾焚烧产生的渗滤液,经过层层滤化后,达到中水回用水质标准进行循环利用。
丰泉电力相关负责人江华顺告诉记者,生活垃圾在焚烧发电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有相应的环保处理,确保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粉尘、氮氧化物等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只是兰州市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每天清晨,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收运车都会穿梭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将各个餐馆、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收集起来运往处理厂区,实现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应收尽收。
“餐厨垃圾进入预处理系统后,垃圾中的杂物会被分离出去,剩下的有机物质被粉碎、搅拌,成为下一步处理的原料。”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经过预处理的餐厨垃圾进入厌氧发酵罐,在无氧的环境下,微生物将有机物质分解,产生富含甲烷的沼气,可以发电,也可作为厂区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厌氧发酵后的残渣和残液也是“宝贝”。残渣经过脱水、除臭、添加营养成分等一系列处理,变成优质的固态有机肥,还能转化为生物油脂、生物燃气、复合微生物肥及土壤修复菌剂等,形成了完整的城市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
在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废纸、废塑料、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和大件家具等废旧物资在这里“重生”……废纸箱经过加工,可变为包装纸,再由包装厂生产出全新的包装纸箱;废塑料可制成各种塑料制品,如垃圾桶等;报废汽车的废弃轮胎和废旧橡胶加工后,可用作铺设路面的添加材料。
提升固体废物治理能力
近年来,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兰州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等手段,全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在“无废城市”建设中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兰州市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维持在90%以上,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1.96%,尾菜处理利用率达75.94%,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
走进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中控室,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着系统运行状况,这里可以随时关注回转窑焚烧处理装置的作业情况。
“每天收集的16吨左右医疗废物通过两条焚烧线处理,能够达到日收日清。目前,全市的医疗垃圾都在这里处理。”处置车间主任刘亚珣说,在医废处置方面,基本实现了兰州市三县五区、兰州新区医疗机构100%全覆盖。
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由甘肃金创绿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31个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之一,也是我省最早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企业,承担着全省环境应急处置、危险废物和兰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重任。
“危险废物从收集到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管控措施,其种类、成分以及每一个处理步骤等信息都要录入数据库,上传至固废平台,确保有迹可查。”甘肃金创绿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副部长胡晓娇说,目前,危险废物的收集、转运、处理和填埋,已形成完整链条。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在危险废物领域,兰州市持续推进危废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全市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在建筑领域,兰州市建立建筑垃圾监控平台,实现对建筑垃圾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全面加强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规划新建建筑垃圾处理厂3座,新建渣土(余泥)受纳场17处,保障全市建筑垃圾“应消尽消”。
在生活领域,兰州市全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1353工作法”,开展“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收运”试点工作,建立了“垃圾分类信息监管系统”,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
经过3年多不懈努力,兰州市“无废城市”固体废物智慧大平台投入运行,全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营造“无废城市”全民共建氛围
走进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从垃圾分类的政策知识展示,到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设备、精美的可回收物再制作工艺品……每一项,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我们通过团体预约的形式,针对学生、居民和物业人员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讲解员侯需喻说,除了在展厅进行讲解,他们还经常深入学校、社区和商超进行宣讲。在宣讲垃圾分类知识的同时,也会将“无废城市”建设理念带入其中,让垃圾分类和绿色环保理念深入每个家庭。
为了让“无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兰州市积极营造“无废城市”全民共建氛围,多形式开展“无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日积极推广宣传“无废城市”,推动“无废城市”理念落地生根。
此外,兰州市发布“无废城市”宣传片、LOGO及宣传标语、发送公益短信300万条、打造“无废兰州马拉松”,将“无废”理念和行动转化为生态环境“无废”的现实图景。兰州马拉松也充分践行了“无废”理念,2024年兰州马拉松赛期间,参赛选手纷纷选择低碳出行,以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和交通拥堵;赛事采用环保赛事物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践行垃圾分类,减少赛道及赛事现场的废弃物。
据相关部门公布的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兰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达到85%。
“无废城市”全民共建,正逐步成为兰州发展的新风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