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绘就生态新图景 奏响绿色协奏曲
新建的口袋公园方便群众休闲健身。
崇信县县城一角。本文图片均由崇信县委宣传部提供
初夏的崇信,市民位继萍在晨光中沿着汭河步道慢跑健身。“这几年家门口建起了口袋公园,出门就是绿道,呼吸间都是草木清香。”这位滨河路社区居民的感受,正是崇信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这座陇东小城正以山水为卷,绘就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时代画卷。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崇信县创新构建“立体生态防护网”,三维绿化构建生态屏障。空中,围绕增强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实施面山绿化工程,高标准建成了西坪山等4个万亩造林示范点和湫浥沟等千亩造林示范点;地面,先后建成省道304线、崇白路、崇大路、203线新建路段等道路景观带15条,构建起相互贯通、扩绿添景的生态体系;水域,做足水生态“文章”,实现了以水润城、涵养生态的综合效应,推进汭河生态治理工程,引来红尾水鸲、黑鹳、黑脸琵鹭等四十余种珍禽栖息。
全县坚持城乡一体、水系连通,不断拓展绿地空间,让绿色进城、上路、入村、到户,着力打造“黄土高原最美乡村大公园”。“目前全县建成森林小镇4个,森林人家8户,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6.6%。”县住建局副局长杜文辉介绍。
崇信县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建档在册的古树名木就有222棵,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崇信做好绿色惠民“文章”,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形成了多头并进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崇信县实施优质苹果产业链链长工程,推动苹果产业向上下游、深层次延伸,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全县苹果种植面积4.5万亩,其中高标准矮化密植园面积达到1.6万亩,形成了“一区一带一基地”的果产业发展格局,使小苹果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植被茂盛,山清水秀,在镇政府支持下,村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招商引进锦屏镇客商薛德科到西刘村发展林下养鸡,办起了“绿源美”家庭农场,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乡村旅游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五一’假期正值旅游旺季,这里的柴火鸡生意特别火。”在家庭农场务工的西刘村群众姚红梅对记者说,去年她参加了村上组织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掌握了烹饪技术,现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
今年一季度,崇信县累计接待游客165.11万人次,综合花费88401.56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3.18%和20%。其中,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1.74万人次,同比增长28.11%。
暮色渐沉,汭河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一群黑鹳掠过林梢,在青山绿水间划出优美的弧线。如今的崇信,从荒坡秃岭到层林叠翠,从闭塞山村到生态公园,一条以绿为底、以产为脉的转型之路正越走越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通讯员 赵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