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戈壁的沙尘暴核心区,甘肃科源电力集团明珠公司代运维的330千伏周家井、安怀变电站犹如两座钢铁堡垒,守护着能源大动脉的畅通。面对今春十年来最强沙尘天气,运维团队以专业与坚守筑起电力长城:他们用防风密封胶填补设备毫米级缝隙,以每日三倍频次的特巡与沙尘竞速;在能见度不足10米的混沌中,红外测温仪穿透黄沙捕捉设备异常;被汗水浸透的工装见证着他们在70℃设备表面持续作战的艰辛。
这支由60后站长与90后青年组成的队伍,既传承着“设备巡检要像绣花”的老传统,又创新构建“预警-响应-复盘”闭环机制,最终实现沙尘季外送电量逆势增长,用嵌满沙粒的护目镜折射出新时代电力人的精神光谱。
闻风而动筑牢防线
五月的西北戈壁,本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却被肆虐的沙尘暴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狂风裹挟着黄沙,将天地染成混沌,能见度骤降至不足50米。在这极端天气下,明珠公司代运维的330千伏周家井变电站和安怀变电站内,却依然灯火通明,一组组数据在监控屏幕上稳定跳动,电流沿着银线穿越风沙,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
早在4月初,明珠公司就未雨绸缪,启动“沙尘季专项应急预案”。周家井变电站站长马世鹏带领团队,顶着强风完成全站设备密封检查,将隐患排查细化至“每一颗螺丝、每一段绝缘子”。“沙尘预警就是战斗号角!”马世鹏翻开密密麻麻的值班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团队的战前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安怀变电站也迅速行动,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建立“预警-响应-复盘”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两支运维团队深知,面对来势汹汹的沙尘暴,仅靠临时应对远远不够。他们提前开展反事故演习,组织技术骨干对应急预案进行再梳理、再细化。青年员工刘轩、柴祥辰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对变电站、输电线路及核心设备开展高频次巡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设备”,这是所有运维人员共同的心声。正是这份未雨绸缪的谨慎,为后续的保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逆风前行守护银线
5月8日,一场强沙尘暴来袭,变电站瞬间被黄沙吞没。天气预报显示,户外瞬时风力达6-8级,能见度甚至不足10米。周家井变值班员朱永弘抓起测温仪就冲进风沙:“越是极端天气,越要盯紧设备状态。”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下,他和同事们一寸寸排查设备外绝缘是否闪络、导线是否舞动。沙粒拍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但他们手中的红外成像仪始终稳稳对准每一个接头。
安怀变电站的“90后”团队同样不惧艰险。深夜的戈壁滩上,刘轩和柴祥辰仍坚持特巡,重点检查设备防尘密封情况。防护服内的温度高达40多度,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工装,护目镜上也蒙上了一层沙尘。“设备表面温度六七十度,加上防护服的闷热,一会儿工夫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柴祥辰回忆道。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深知自己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光明。
在这场与风沙的较量中,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除了常规巡检,他们还要加强关键设备的特巡力度,及时清除设备表面积沙。
据统计,沙尘暴期间,两座变电站日均完成特巡3轮次,累计排查隐患20余处。正是这份坚守,保障了日均200多万千瓦时绿电的安全输送,周家井变外送电量更比去年同期增长27.47%。“我们多顶住一阵风沙,新能源场站就少一次弃风弃电。”马世鹏望着监控屏上的数据,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风沙砺初心铁塔映丹心
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既有像马世鹏这样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也有刘轩、柴祥辰这样的“90后”新生力量。他们来自不同年龄段,却有着相同的信念。常年累月的户外作业,让每个人的皮肤都晒得黝黑,这成了他们共同的“勋章”。“黝黑的皮肤是我们爱岗敬业的底色”,安怀变的杜奇仁在值班日志中这样写道。
每当夜幕降临,变电站的灯光在戈壁滩上格外明亮。运维人员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常常会聚在一起交流心得。“虽然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电力工人,但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朱永弘说。这份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所有“电力哨兵”的心声。他们用专业与坚守,在漫天黄沙中点亮不灭的灯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近年来,甘肃新能源建设蓬勃发展,明珠公司积极投身其中,开展服务新能源场站涉网试验、代运维和检修预试等工作。此次鏖战沙尘保供电的场站正是该公司代运维的场站。承接之初,业主即在合同中提出了明确的安全、质量考核条款,明珠公司敢于应诺,并勇于践诺,赢得了三峡、大唐、国投等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年度代运维合同多次进行了续签,既为公司市场化项目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擦亮了公司品牌这张靓丽名片。
当最后一缕风沙散去,变电站围墙上的电网仍在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春天的故事。运维人员额角未擦净的沙粒,与变电站的银线一同,在西北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科技为矛、责任为盾,在茫茫戈壁书写更多“风沙无阻”的电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