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我国首条“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这项重大能源基建工程不仅架起了西部清洁能源直送东部的“绿色桥梁”,更在穿越子午岭省级森林公园时,探索出输电线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我国大型基建项目绿色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方案。
子午岭,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公益林,更有庆阳“天然水库”和“基因库”的美誉,承载着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使命。面对这片生态敏感区,国网甘肃电力以“美丽中国我先行”理念为引领,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保护体系。
在工程设计阶段,技术团队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打破传统塔基建设模式,在穿越子午岭近30公里的线路建设中,设计团队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打破常规设计思路,将常规300米的塔距延长至500米,塔高从50米提升到80米。
在设备与物资运输环节,建设者们采用“索道飞架+分体设备”创新方案,通过架设货运索道系统,实现分体式旋挖钻机等重型设备“空中接力”运输。该技术的应用使机械碾压面积较传统方式减少80%,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实施“表土剥离—养护—回填”标准化作业流程,对30厘米表层土壤进行专业化收集与养护,建立起可循环利用的生态资源库,为植被恢复提供天然养分。独创的“草毯移植”技术,将天然草皮切割成50平方厘米的标准化单元,进行异地保育,工程竣工后通过精准复原,使地表植被在数月内即可恢复至施工前水平。
这一创新举措虽大幅减少了铁塔建设数量和植被破坏面积,却给高空架线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高空架线难题,建设者们以科技智慧破解困局,施工人员如同“云端绣娘”,提前精心布置张力场,在铁塔上安装导入式放线滑车,利用“细绳带粗绳”的方式,让尼龙绳、细钢丝绳等引导绳接力牵引,最终将输电导线精准架设于百米高空,在减少生态扰动的同时,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
“高标准施工是减少输电损耗的关键,更是守护生态的底线。”陇电入鲁工程甘肃段全长108.14公里,新建182基铁塔。建设团队秉持“一塔一图”的精细化理念,每基铁塔施工前均进行专项设计规划,从塔基选址到施工工艺,全方位考量地形地貌与生态保护需求。
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后,年输送清洁电能超360亿千瓦时,不仅有力推动西部风光资源转化为东部发展动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在生态保护领域树立了新标杆。从创新运输方案到生态修复技术,该工程以系统性创新实践证明:大型基建项目并非生态环境的破坏者,而是可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推动者。随着工程建成投运,工作人员重返子午岭,见证着这片生态宝地在工程建设后的植被焕新,也见证着生态保护与能源发展“双向奔赴”的美好图景徐徐展开。(闫敏 苏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