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村六业”看陇原振兴-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六村六业”看陇原振兴

2025-05-07 08:34:39
来源:新华社

  编者按:

  甘肃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有着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复杂的环境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甘肃举全省之力攻下了“绝对贫困”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垒,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

  摆脱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甘肃农村带来历史性机遇。甘肃全面谋划高质量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部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底,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记者走进甘肃6个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村庄蹲点调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陇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在秦巴山区的白龙江畔,看“椒冠军”如何远销东南亚;在青藏高原,看“天然石城”如何旅游出圈;在黄土高原曾经苦甲天下之地,看“洋芋蛋”转型“科技薯”;在陇东革命老区,看羊产业如何链接澳大利亚、粤港澳大湾区;在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看玉米制种如何撑起全国“半壁江山”;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树下,看小苹果如何走向全世界、登陆南极。来自甘肃6个村庄的生动记录,既是甘肃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集中画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西北农村的全方位展现。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脚步蹄疾步稳。

  青山绿水间,小小花椒赢“麻”了

  从兰州出发,穿过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一直往东南方向走,就到了长江流域:白龙江一江春水清澈凌冽,五凤山满目春色草木青葱。一路蜿蜒而上,在大约半山腰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

  姜家山村不大,主街道两旁的民居整整齐齐,皆是带后院的小二楼。村民姜开创家就在其中,院里都是盆栽花卉,52岁的他最喜欢花花草草,从花椒树上锻炼出的园艺手艺已然成了他的兴趣。

  “别看院子里花多,但我们这最稀罕的还得是花椒树。”姜开创说。

  姜家山村所在的武都区是我国花椒最佳适生区和主产区之一,素有“千年椒乡”的美誉。截至2024年底,陇南市花椒种植面积达到308.11万亩。

  这里的小花椒有着“大红袍”的美誉,以色红油重、粒大饱满、芳香浓郁享誉全国。2024年,仅武都区马街镇下南山片万亩花椒基地就有135万斤花椒走向了全国餐桌,在麻辣烫、火锅、椒麻鸡里满足食客的味蕾。

  姜家山村家家户户都种花椒树,椒麻的香味早已从村民的舌尖沁入了心田。

  一有新生儿诞生,家里就用花椒和艾草煮成的椒艾水擦洗身体;饭桌上吃啥都要放点花椒,还爱吃嫩绿的花椒芽;村里人睡前会用花椒水泡脚除湿气……

  “春天一片绿,夏天一片红,冬天一片白”,是花椒给姜家山村的美丽馈赠。而花椒也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姜开创家里的8亩花椒地帮着他在城里买了房和车,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亩地能带来1.5万元左右的收入。

  花椒带来了别样风景,更结出了产业的果实。

  姜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强介绍,村里的花椒树至少是“太爷爷”辈,但以前种花椒是单打独斗。如今,依托马街镇下南山片万亩花椒基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花椒协会1个,培育花椒技术人员258人,2024年全村花椒总产量达19.6万斤,产值达980万元。

  “大家一起种花椒、闯市场,人均增收近万元。”杨志强说,要技术,政府派专家指导;要市场,花椒基地跟商家对接;要收入,花椒林还套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一亩地赚几份钱。

  一条直达餐桌的花椒产业链条已在这里形成:以马街镇下南山片万亩花椒基地为中心,当地已建成火锅食品类企业从原产地到终端的供应链,实现了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小花椒赢“麻”了。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电商的迅速发展,让麻香飘向更远方。

  坐落在马街镇的武都花椒大市场提供了花椒交易、加工、储藏等服务。花椒成熟时,200多家摊位前人山人海,椒香四溢,吸口气嘴里都麻。日加工量达20吨的花椒无尘加工车间内,花椒还要进行色选、真空包装等精细加工。

  袁启力在店铺内检查花椒产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 摄)

  武都花椒大市场有限公司经理袁启力介绍,花椒成为当地“名片”,不仅销往四川、重庆、北京等地,更通过网络远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2024年该企业帮助椒农销售花椒600多吨,销售收入达4200万元。

  “我们大力发展线上销售,让我们的‘椒冠军’品牌花椒走出去,去年线上销售额达600万元左右。”袁启力说。

  姜家山村,此时满山青绿,正是花椒花开绽放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

  高原雪山下,宝藏山村喜迎千倍游客

  对于许多人而言,乡愁是村头的大树,是高高的谷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乡愁,而是外来游客的宝藏目的地。

  “汇聚”乡愁,走上振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扎尕那村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

  这是扎尕那民宿和当地风光。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迭部”在藏语中意为大拇指,“扎尕那”意为石匣子,在这片大自然的拇指摁出来的地方,四面石山围绕,小小的村庄如同藏在石匣子里的“宝藏”:远眺能见山顶白雪,近处可看流水潺潺;白昼听鹿鸣呦呦,夜晚拥繁星入梦;晨曦得见炊烟袅袅,黄昏但闻倦鸟归林。

  36岁的村民阿桑就在这样的世外桃源长大,养牦牛、种青稞,如今又多了一项“开民宿”。“北京、上海、成都……哪里的客人都有,现在房间已经预订到七八月份了。”阿桑说。

  阿桑走过南闯过北,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他决定返乡开办“云雾客栈”。

  从出租家里的房间,到后来改造带有标准卫浴的民宿,再到今天与他人合作提供餐饮服务,阿桑已是打理民宿的一把好手。19间房每年能为他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

  “村里搞旅游是把挣钱的机会送到了家门口。”阿桑说,村里之所以家家户户都办起了民宿,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托举”。

  过去,扎尕那作为迭部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山林俊秀却没法放牧也没多少耕地,去上百公里之外借牧放牛、外出务工是许多村民唯一的出路。

  如今,这里的民宿遍地开花,还有外来客商投资兴业,每名村民都身兼数职:农民、牧民、服务员、经理……

  “游客比森林里的树都多。”扎尕那村党支部书记班代交介绍,扎尕那景区去年接待了210万人次游客,算下来1575名村民平均每人接待了超千名游客。

  高原风景与民族风情不仅吸引来了无数游客,也为这座青藏高原边缘的小山村赢得了国际美誉,2023年扎尕那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

  这是扎尕那民宿和当地风光。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班代交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让村民享受到增收红利,还提升了村里人的普通话水平。

  32岁的班代次力经营着一家叫作“陌野”的民宿,正在忙着新修一间餐馆接待客人。“我们家世代放牧,如果旅游没有搞起来,我估计现在不是继续放牧就是外出跑运输,哪能在家里就当上小老板。”班代次力说。

  据介绍,近三年当地累计投资5.8亿元,打造了服务中心、游步栈道、自驾营地等项目,扎尕那现已成为集石林、森林、田园风光等资源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标杆村。

  在扎尕那景区的最高点,“那黑卡冰川滑雪场”建成不久,这里夏天牦牛遍地,雪后银装素裹,成了天然滑雪场。

  滑雪场经理扎西才让说,扎尕那四季景色各有特点,滑雪场的建设既能吸引游客冬季来此滑雪、赏雪,也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惠及当地群众。

  每年从5月开始,八方游客在“石匣子”里享受“宝藏时光”,扎尕那也在发展路上继续“寻宝”。(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 刁慧琳)

  陇中大地上,倔强土豆“盛开”产业之花

  在甘肃省定西市,有一句话人尽皆知——“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一种作物,三个名字,是因为这片土地与土豆有说不完的故事、解不开的缘分。

  56岁的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村民李如对土豆有着深厚的感情,土豆最早是救命粮,现在是致富的金蛋蛋。

  煮土豆、烤土豆、炒土豆……李如说,过去谁家吃饭都是“土豆开会”,简单煮熟的土豆剥开皮、撒点盐就是一餐。那时种土豆只靠“二牛抬杠”,一天顶多能种一亩地,遇上干旱的年景,收成仅够果腹。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让群众不再为生活发愁,而向乡村振兴的不断迈进更让倔强的土豆成了赚钱增收的“金蛋蛋”。甘肃近年来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每个脱贫县培育形成了2至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土豆成了这里摆脱贫困、开启振兴之路的“钥匙”。

  务工人员正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内工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吕京笏 摄)

  李如家中约30亩土豆每年可收入近4万元,农活也轻松许多:农用机械一个小时能干以前一天的活;地膜保墒保水,增加了田地产出;抗旱的新品种土豆让产量也更耐旱,更“倔强”……他家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住进了新房子,还买了小汽车。

  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提升与企业带动。坐落于陈家屲村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如今已成为中国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原原种出口生产基地。

  智能温室里,马铃薯原原种茁壮成长,施肥、浇水等可通过自动化程序完成,而湿度、温度等关键生长指标也能实时监测。

  “马铃薯原原种来自脱毒种苗,也是优质马铃薯的源头所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介绍,该所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达6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近1.2亿粒。“小土豆”不仅售至全国,更销往埃及、沙特阿拉伯、尼加拉瓜等国家。

  “我和马铃薯打了40年交道。通过技术积累、品种改良,‘小土豆’国外订单多了起来,国际竞争力增强。”李进福说。

  这是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内的智能温室。(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吕京笏 摄)

  产业升级让倔强的土豆为薯农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马铃薯研究所常年用工达160人左右。

  村民马淑花从2016年开始就在此处务工,从选苗到分拣她都熟悉,每年打工就能赚到2万元左右。就近就业让她能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贴补家用。

  陈家屲村党支部书记马进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500亩,马铃薯产业已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去年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5.8万元。

  “洋芋开花赛牡丹”是当地的另一句民谚,描述了土豆开花时的娇艳美丽,也可形容不起眼的人或事守得云开见月明后的景象。

  今天,倔强的土豆开出朵朵“产业之花”,盛放在乡村振兴的黄土地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 吕京笏)

  陇东沟壑里,小羔羊“鲜”闯大湾区

  “法式肋排”是许多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钟意的佳肴。鲜为人知的是,这种被端上西餐厅的甄选美味,不少来自数千公里外甘肃陇东黄土沟壑里的小村庄。

  在甘肃省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村民刘会永扒在槽帮上,看羔羊吞嚼草料。长到5个月大,这些羊羔会被合作社收购育肥,在加工厂变为鲜切产品,送达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在毛井镇一家肉羊养殖合作社,工人展示“中环肉羊”羔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郎兵兵 摄

  环县羊肉因肉质鲜美且资质齐备,在香港成为热销货品。甘肃售货员申姣说,她所在的金陇(香港)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首次在香港推广环县羊肉就销售了110多万港元,2024年增加到220多万港元。

  自古以来,环县人以羊为生。对于羊,世世代代的环县人抱有同一种偏爱;但说到养羊,一代人与一代人又有不同的理解。

  长期以来,环县人养羊只有“两头”:山坡上吃草,集市上贩卖。当下,人们对这“两头”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前端重研发,培育投放产羔多、生长快、肉质好的良种肉羊;后端深加工,将小羊羔加工成数十款精细化产品,照顾着全国人的味蕾。

  农户们学习先进养殖理念也很快,他们格外重视羊的“一窝一餐”。窝是专用钢棚房,温度保持在5至25摄氏度,羊、粪分离的环境让羊少生病、更健康;餐是不同草料配比成的“营养餐”,曾经短期催肥的传统饲养已成了“过去时”。

  理念的悄然变化来自龙头企业到合作社自上而下的层层传递。养殖大户、甘肃陇塬三羊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斌成立的合作社,让不少农户安心在家发“羊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更是克服了传统农牧业的“弱小散”,农民的穷日子因为现代化养殖变得好起来。

  虽然身在黄土地,但环县人搞养殖始终放眼全世界。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制种企业,企业聘请了澳大利亚专家团队,从国外引进良种肉羊冻精,再利用人工授精,与当地湖羊良种杂交繁育,让羊“吃得少、长得快、得病少、生得多”。

  翻开一只羊的“档案”,可见多个标签傍身:龙头引进、品种改良、链条延伸;羊的“足迹”也走向海外,遍布阿联酋、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身价”更是不菲,品牌价值2024年达到53亿元。

  因为把土特产三个字“吃得透”,甘肃人有底气把鲜货美味端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来自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底甘肃羊出栏2872.9万只,约占全国总出栏量的9%。也就是说,全国人吃的羊中,每10只大约有1只来自甘肃。

  不止环县羊肉,从戈壁到牧场,从黄河谷地到旱塬丘陵,甘肃的羊肉在砂砾与绿洲间修炼出千般滋味:祁连山下的羔羊肉,有冰山雪水滋养;甘南草原的藏系羊,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然牧场,带着高原的野性和营养物质……甘肃羊肉,是地貌的馈赠,是风土的传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梁军)

  大漠戈壁旁,玉米种子“孕育”金色希望

  春天,祁连山畔的绿洲上驶来一辆辆大型拖拉机。它们拖着深松机具缓慢前进,驶过之处,土壤变得疏松、清透。不久后,千万粒玉米亲本种子就要在这里安家了。

  甘肃省张掖市有“河西粮仓”“桑麻之地”等美誉,凭借光热资源充沛、昼夜温差大等优势,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制种面积达110万亩。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张掖。

  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是凭借玉米制种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的村庄。“以前种小麦、黄豆,2000年开始,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玉米制种,村子迎来变化。”五个墩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宏说。

  制种玉米进入春播期,工人在五个墩村播种。新华社记者张睿 摄

  王新宏回忆,起初老百姓不敢试种,村干部就带头种,尝到甜头后,各家各户踊跃参与进来。2001年,该村玉米制种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80%,此后很快覆盖了全村所有耕地。

  五个墩村发展玉米制种有“天赋”。王新宏介绍,村子南靠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构成天然的种子繁育隔离屏障,加上土地肥沃、冰雪融水充足,种子发芽度、纯度高。

  “玉米制种技术很严格,尤其是抽雄,穗子要挨个经手,不敢马虎。”53岁的村民高东明积极报名政府组织的培训,从零“啃”技术。看着日子一天天滋润起来,他觉得一切都值。

  随着时间推移,新难题出现了。村里地块小而散,田埂高度不一样,机械施展不开。各家自己管理耕地,租机械成本也高。

  2020年起,张掖加快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五个墩村被规划在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基地的范围中,全村的“小地块”经过破垄、推坡、填坑,变为小则几十亩、大则四五百亩的“大块田”。

  2025年4月底,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的制种玉米大田里正在进行春播作业。(受访者供图)

  五个墩村将全村1.2万亩耕地流转给玉米制种企业,村民每年至少可以拿到每亩1500元流转费,农忙时赚劳务费。

  “管理耕地需要有经验的庄稼人,如何让村民更赚钱?”王新宏召集村干部讨论,决定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和企业合作托管全村耕地,再由村集体经济公司将耕地承揽给有能力的农户。

  于是,120户种田大户以“职业农民”的身份回归土地,高东明就是其中一员。“除了抽雄等精细化环节,大多数环节都能靠机械完成,省时省力。每年的收入能有10万多元。”高东明说。

  为了降低成本、统一标准,五个墩村的村集体经济公司还为农户提供深松、犁地、铺膜等机械租赁服务,最新上架的全程复式导航播种机能一次完成施肥、铺膜、铺滴灌带、播种。

  张掖市甘州区一处制种玉米大田的丰收场景。(受访者供图)

  “我们还建了土壤墒情站、气象站,灌溉也能‘指尖’操作,只要在手机上点几下,水肥就能送到作物根部。”王新宏说。

  “土地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管控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这些方案中的规划已变为现实。2023年,五个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0余万元。高东明整修了房屋,冰箱里塞满新鲜的肉菜。

  “等到10月,这里遍地金黄,美得很!”望向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高东明满心期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紫轩)

  黄土高原上,红苹果“登陆”南极

  4月,黄土高原在春风中苏醒,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的果农们正在给果树施肥、压枝,期待又一年的丰收。

  甘肃是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第二大省和核心优势产区,其中,被评为“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的静宁县,犹如一面镶嵌在大地褶皱中的“镜子”,折射着甘肃苹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这里种植的苹果已走向中亚、东南亚、欧美市场,甚至曾作为补给品,随中国极地科考船登陆南极。

  静宁县的苹果丰收场景。(受访者供图)

  “以前种小麦、玉米,一些群众发觉苹果效益好,零星栽植。上世纪80年代,县里制定果业发展规划,我们成了最早规模化种植苹果的村子。”静宁县治平镇雷沟村党支部书记雷进军说。

  得益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苹果在绵软的黄土地上安了家,并很快在市场上打出名气。“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几乎家家种苹果,一到秋天,全国的客商都来抢货,家底慢慢厚了。”雷进军说。

  新世纪后,雷沟村走进树龄老化、产值低下的瓶颈期。随着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务工,依赖人力的传统果园无法承托村庄的发展。

  2017年,雷沟村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实施老果园改造项目。一批批老果树“功成身退”,凝结着全县果业技术干部心血的本土苹果品种“成纪一号”“静宁一号”依托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落地生根。

  图为布设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治平镇胡家塬现代苹果产业园内的防霜机。(新华社记者王紫轩 摄)

  “新果园光照、通风好,新品种适合本土气候,果型、色度、口感都升级了,5年就能丰产。”64岁的果农雷小军敏锐关注市场,在改果园、学技术的浪潮中期待丰收季。

  当地还积极响应全省产业发展要求,加大“院地合作”“院企合作”力度。雷沟村建起现代苹果产业园,一排排果树倚靠支架生长,土层下,尼龙地布保湿、防杂草,精准配比的水肥通过管道直达根系。

  去年秋天,雷沟村改造的第一批果园成功挂果,亩产最高可达3吨,每亩比传统果园增收2000元。雷进军说:“去年全村果品产量1.2亿吨,果品收入84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4.7万元。”

  在“苹果经济”的带动下,一些青壮年返乡创业。36岁的“新农人”胡小康说:“现在多数环节能机械化操作,村里建了气象监测站、病虫害监测站,种苹果不再看天吃饭。”

  通过雷沟村果业协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帮助,胡小康获得农机租赁、技术培训、销售拓展等服务。如今,他家的苹果销往十几家大型商超,甚至被端上国外消费者的餐桌。

  在位于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苹果标准化分选中心,工作人员为自动分拣好的苹果套袋。(新华社记者刁慧琳 摄)

  山乡外,苹果的故事还在续写。在静宁苹果种苗研发组培繁育中心,脱毒种苗实现自主繁育;在本土企业家的工厂里,苹果经过专业生产线的分拣、加工,变为果汁、果脯、果醋、果干……

  苹果为乡村发展注入甜蜜能量。2024年,甘肃苹果栽培面积稳定在580万亩,苹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全产业链,串起5100多个农民合作社、1600多个家庭农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紫轩 吕京笏 刁慧琳)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