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对口支援“传帮带” 甘肃高教振兴快-新华网
首页> 正文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对口支援“传帮带” 甘肃高教振兴快

2025-05-04 18:36:1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5月4日电 题:对口支援“传帮带” 甘肃高教振兴快

  新华社记者白丽萍

  “1000多名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访学和读研等方式,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开放共享通识教育名师课程9大类190多门次;两校联合组建了复旦大学史地中心河西研究基地等8个学术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记者在了解近些年上海复旦大学对口支援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河西学院的情况时,河西学院副校长赵柱如是说。

  河西学院校园面貌图。(受访者供图)

  赵柱说,在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期间,无论是河西学院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前来支教的教师心怀感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李老师颈椎受伤,戴着颈托每周从上海往返坚持上课,台下听课的我们无不受感动。”河西学院学生王小莲回忆说,“来校支教的有年过七旬的老教师,有放弃假期的青年教师,他们源源不断给予我们新的思想和知识,也让我们看到老师们学养深厚、品德高尚的为师风范。”

  “我在复旦大学就读时,不仅专业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提升,学术视野也得到了拓展。”河西学院教师禹兴海说。2014年禹兴海被推选到复旦大学深造,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回来之后,他和一些青年教师借鉴复旦大学模式在河西学院建立24小时开放实验室。

  “10年来,复旦大学从人才培养、师资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援建工作,为河西学院师生带来了前沿知识,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也注入了活力。”赵柱说。

  甘肃省“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工作起步于2001年。目前,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4所高校对口支援甘肃省内19所高校,形成了“多对一”“一对多”对口支援新模式,对于夯实受援高校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动能,实现从被动接受“输血”向主动自我“造血”转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复旦大学支教老师正在向河西学院医学院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先后选派近10位教师挂职兰州交通大学相关学院和部门负责人,通过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措施,全方位帮助提升兰州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

  “我的研究方向是电力能源,甘肃是西电东输的‘大动脉’,正好符合条件。”2024年2月,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葛磊蛟正在做实验时接到学校电话,就选派他到兰州交通大学任职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征求意见,葛磊蛟果断地答应。

  “来到兰州交通大学,感受到这里的师生都充满正能量。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奋力直追,肯定会弥补短板,缩小与东部高校的差距。”自此葛磊蛟在甘肃“扎下根”:建立实验室、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产研方案……在甘肃期间,他不仅承担了授课任务,还积极从事教学改革、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申报等工作,并将自己在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引进到兰州交通大学,架起两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合作的桥梁。

  2024年,天津大学葛磊蛟副教授团队联合西南交通大学韩莹副教授团队与兰州交通大学合作并瞄准西北地区新能源规模化应用,围绕构网型分布式光伏发电集群稳定控制基础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合作团队解决了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下的电力系统静态、暂态稳定性问题。

  甘肃省教育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支援高校指导下,甘肃省受援高校累计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111个、一流课程7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累计联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700余次,共建各类高层级科研平台40个;10年来,支援和受援高校互派教师交流3159人次、互派干部挂职329人次,626名教师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受援高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需抓住关键环节,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34所高校对口支援甘肃19所高校这些年做出了有益探索。”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张国珍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王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