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先锋·奋斗者说”系列访谈|张永胜:扎根西北以科研为使命-新华网
首页> 正文

“劳模先锋·奋斗者说”系列访谈|张永胜:扎根西北以科研为使命

2025-04-30 10:09:28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劳动托举梦想,奋斗书写华章。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网甘肃频道联合甘肃省总工会特别推出“劳模先锋·奋斗者说”系列访谈,聆听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奏响的时代强音,感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总有一些追光者默默耕耘,张永胜便是其中一位。他扎根西北24载,心向“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从甘肃工业大学起步,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化物所)成长,他聚焦摩擦和润滑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取得丰硕成果。本期【新华访谈】让我们走近张永胜,探寻他的科研之路,聆听他的科技报国故事,感受那份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

  嘉宾:张永胜 (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华网:毕业后您选择扎根西北,在摩擦和润滑领域坚持科研24年,是什么让您坚定了这个选择?

  张永胜:2001年6月,我从甘肃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毕业后,怀揣对科研工作的憧憬和热爱,带着对中国科学院的向往,来到兰州化物所工作,这也开启了我在摩擦润滑领域的科研职业生涯。了解到国家高技术领域对高性能润滑与密封材料的迫切需求后,便以此作为了我自己学术生涯的奋斗目标。要说使我坚定这个选择的应该是单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忠诚、专注攻关、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

  新华网:您在攻克极端环境服役复合润滑材料核心技术难题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带领团队克服的?

  张永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极端环境和工况下如何实现润滑材料的极限性能突破,比如服役温度1400℃、摩擦线速度150m/s条件下,如何实现部件的高可靠润滑与耐磨。攻克科研难题,克服挑战,需要创新的科研理念。我一直追求的科研攻关理念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就是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统筹考虑润滑材料研发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产品研制、性能评价、工程应用的全链条贯通;“小处着手”就是要抓细节,从每一个基础理论,以及新的原理新的机理机制开始研究,一步一步解决最底层科学技术问题,打好基础。正是这种科研攻关理念的支持下,我们逐一攻克了遇到的各种难题。

  新华网:您的科研成果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应用,能分享下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和难忘经历吗?

  张永胜:针对超高温、超高速等润滑难题,首先需要开发耐极端环境的新型润滑剂,其次要进行材料与构件的跨尺度结构设计及新材料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就是要发展模拟实际工况的综合性能评价技术。在上述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经历过重重波折,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就是实验室做的材料到装备上验证或使用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核心原因就是实验室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实际工况不匹配,导致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给新材料的研发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我们下定决心开发结合实际极端工况条件的材料和部件级性能评价技术,进行润滑材料摩擦磨损本质与润滑原理研究,逐级开发和迭代出满足要求的润滑剂和润滑密封材料。我们团队通过上述理念和创新思路,研制的系列润滑密封材料产品与评价技术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等领域装备的迭代升级。

  新华网:作为团队带头人和导师,您认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张永胜:我认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需要构建“三维坐标体系”,既注重学术能力提升,更强调系统科学思维的锻造,同时将长周期成长和价值观塑造贯穿始终。一是鼓励高风险创新,接受试错和失败,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锻炼创新思维;二是针对个体特点和差异,从思维模式到工作节律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特长;三是加强从个体思维到团队协同的意识锻炼,注重领域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调研,促进与国内外领域大科学家的交流,提高思维高度、拓宽视野。更重要的是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就是将个人追求和国家需求相统一。(完)

【纠错】 责任编辑:郑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