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春季芦笋采摘期,走进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垄垄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工人们忙碌地采收、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从田间到云端,从种植到深加工,会宁县以芦笋为笔,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这片昔日的黄土高原,正因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点燃乡村振兴“绿”动力。
“从深耘试验田到会宁模式出圈,构建特色产业示范园,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会宁县芦笋产业的崛起,得益于会宁县津甘协作的深度联动。2022年启动的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176亩芦笋种植为核心,拥有24座日光温室、6座连栋温室及3座育苗温室,创新采用“1年种植、15年采收”的种植模式,实现年产量超1000公斤/日,年收益达1800万元。
“预计今年暖棚产量达到每亩2500斤,冷棚每亩2200斤,露天每亩800斤。”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经理冯亚雄说。
“从土地生金到家门口就业,打造联农带农新格局,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这里工作时间灵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员工李丁红感慨道。
芦笋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和就业岗位“三管齐下”助力乡村振兴,每年为南什村57户村民支付15.8万元流转费,并按利润的25%向村集体分红约100万元。同时,园区吸纳周边村民务工,提供稳定就业岗位。
“步行10分钟就能到园区,每天工资110元,天阴下雨也不耽误,月收入超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很知足。”村民张利霞说。
据统计,目前,会宁全县芦笋产业已带动3000人次农户增收。园区80%的务工人员为妇女和老人,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从破壁传统农技到智慧芦笋破土,强化科技赋能,开启智慧种田‘新跨越’。”
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园区通过微域环境气象采集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环境调控,仅需2人即可管理近200亩基地,保障了芦笋品质与产量。
“我们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相对去年,水肥一体化技术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未来计划扩大智能化管理覆盖范围。”冯亚雄表示。
同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外地商超、批发市场建立稳定合作,确保销路无忧。此外,当地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强化“双码”溯源和绿色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云端拓疆域到扬帆出海,抢‘鲜’出发,小芦笋闯出大市场。”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会宁县积极发展芦笋深加工产业。采收后的芦笋经冷藏处理,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并计划开拓东南亚外贸市场。
“速冻笋能延长保鲜期,未来将依托电商和外贸渠道,让更多人品尝到会宁芦笋的鲜嫩与营养。”冯亚雄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
“小特产”正升级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铺展。(记者 王立环 通讯员 窦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