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会宁,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涌动着振兴的脉动。从产业崛起的田间到数字经济的云端,从生态蝶变的村落到文化浸润的乡野,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人们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形成产业升级、生态提质、治理增效的多元发展格局,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振兴画卷徐徐展开,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会宁答卷”。
河畔:旱塬变沃土,水润新生机
乡村要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
“过去十年九旱,现在滴灌技术让西瓜亩产翻了三倍!”在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王振杰望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感慨。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河畔镇李家塬村启动的“旱变水”水肥一体化工程,通过梯田改造、管网铺设和智能灌溉系统建设,将3.7万亩旱地改造成高效节水农田,使玉米亩产从800斤跃升至2000斤,粮食产量实现翻番,人均年增收3000元。
村民胡瑞霞说:“如今在家门口种西瓜,收入比外出打工还高。”新疆润丰集团投资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通过集约化经营,将7000亩撂荒地转化为高产田,土地利用率从45%提升至92%。产业园创造6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500余户村民实现“租金+薪金”双收入。
头寨子:苹果红遍山,产业富万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三月的陇中黄土塬上,甘富果业头寨子苹果基地里剪刀声此起彼伏。来自山东蓬莱的专业修剪团队正带领果农,对1200亩乔化果树实施“外科手术”——将传统自由纺锤形改造为“4+1”树形。随着徒长枝、重叠枝应声而落,原本杂乱的树冠逐渐显露出“四大主枝拱卫中心主干”的清晰结构。
“中心主干不是用来结果的,它承担着授粉、遮阳、调节三大战略职能。”董事长张玉珊抚摸着改造后的果树解释道。
头寨子镇果农李永军已连续15天蹲守基地学艺。他给记者算起“技术账”:“改造后每亩投资减少2000元,产量却能稳定在8000斤。我的5亩果园明年有望增收4万元。”马堡犇林合作社的徐志国更将肉牛养殖做成标杆,合作社存栏肉牛上百头,年享受粮改饲补贴数万元。
“一头牛能赚5000元,村里一半人家都跟着养!”徐志国笑道。
而草滩镇的红葱产业同样耀眼,孔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勇麟算了一笔账:“一亩红葱收益4000元,比传统作物高两倍。”
甘沟驿:和美乡村里的“幸福路”
甘沟驿镇的变化,藏在村民宋平江的笑容里。在甘沟驿镇309国道沿线,6.12公里硬化道路如银色缎带贯穿村落,新铺设的G309线公路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生态搬迁安置区内,56栋灰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122平方米的新居配备独立卫浴和光伏屋顶,实现“拎包入住”向现代化居住模式的跨越。
丁家沟:驻村干部的青春答卷
农村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战场”,亟待汇聚更多“尖兵”。裴孔君是丁家沟镇慢湾村最年轻的驻村干部。这位年轻干部用半年时间走遍10个村民小组,为350户家庭解决难题,协调省残联资源帮扶残疾人家庭。
“村民的难处就是自家事。这丫头浑身湿透还在挖淤泥,比我亲闺女还急!”村民吴子俊始终记得,去年暴雨夜裴孔君冒雨疏通他家堵塞的排水渠情景。
驻村日志显示,她已协调解决87件“急难愁盼”,办结率达100%。裴孔君用年轻的活力推动村委会焕新,她说:“基层是青春的沃土,我要在这里长成大树。”
土门岘:乡风文明润心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土门岘镇的文化广场上,驻村工作队组织的“家风故事会”正在进行。村民李林带着孩子聆听老党员讲述《朱子家训》,这样的道德讲堂2024年已开展26场次。
“以前农闲就围桌打牌,现在书画展、读书会成了新时尚。”李林指着家中新挂的“耕读传家”书法作品说,这正是白银书画家在春节送来的文化贺礼。
从基础设施到乡风文明,从“面子”到“里子”,土门岘镇通过积分超市兑换奖励、文娱活动替代陋习,重塑乡风文明,图书室、文化广场成为村民新去处,实现了新变化。
如今行走在会师大地,一股昂扬的生机扑面而来,曾经的裸露黄土铺上盎然新绿,过去的苦瘠之地变得欣欣向荣。从旱塬引水的变革到苹果红遍山野,从“牛倌”逆袭到青春力量扎根,会宁的乡村振兴因一个个奋斗者而鲜活。这片承载着长征精神的土地,正以产业之兴、生态之美、治理之智、文化之魂,谱写新时代的“田园牧歌”。(窦菊)